首页 > 综合 > 正文

新春用工热:企业急复工赶单,跨省招工团提前“抢人”

2025-02-20 10:59:08来源:新京报  

来源标题:新春用工热:企业急复工赶单,跨省招工团提前“抢人”

6000多个订单在手。

春节后的长三角地区,用工热潮涌动。包机接送务工人员、组团打“飞的”揽人才,成了新春招聘会上热闹的画面。

2月13日,当K210次列车开出义乌站不久,6号餐车已化身招聘车厢,两旁的餐桌变成企业展位,9家企业的招工需求做成醒目的展板立在餐桌上,车厢里人流穿梭。这趟列车上,务工者“下车即入职”,实现了“家门-车门-厂门”的无缝衔接。

“今年已经是列车招聘会连续第五年举办,我们的目的依旧是为企业和有求职意向的旅客搭建桥梁,实实在在为促进就业贡献一份力量。”2月17日,活动发起人、全国劳动模范、杭州客运段工会主席陈美芳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K210次列车作为连接浙江、江西与广东的普速列车,一直是一条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的重要线路。据统计,在这趟车上,平均每10位乘客中就有7位是来浙务工人员。

于企业而言,新春招聘无疑是一场“抢人大战”,有企业负责人感慨,“我们来晚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火热的竞争中有企业负责人坦言“招聘比往年更难”,越来越多的务工者选择留在家乡,长三角薪资与生活成本压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的本地就业机会增长,正悄然重塑劳动力市场的格局。

复工无缝衔接,招聘会搬进列车

“我们包五险一金!”“我们包吃包住!”“我们提供岗前培训,零经验也能上岗!”……K210次列车上,企业招聘人员求贤若渴,声音此起彼伏。

前来求职的旅客则盯着招聘公告认真比对,细细问询:“请问公司上班的地点在哪里?”“岗位要求和待遇是怎样的呢?”“我这个年纪还有合适的岗位吗?”……。他们穿梭于展位之间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与招聘人员交流咨询、填写求职意向书、洽谈具体面试时间。

澳升泵业(浙江)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马月红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今年公司三期厂房已经建成准备投入使用,数控工和装配包装工有50人左右的需求。

飞驰的列车上,直播平台企业也加入招工队伍。湖州德清县人力社保局就业人才中心主任费佳敏说:“我们这次除了现场来的6家企业,还印制了岗位宣传册,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能看到,里面有300余家企业、6000余个岗位,可供求职者选择,我们还会对小程序进行实时更新。”

一组数据记录着列车招聘会的实效,4年来共计1980余人前来咨询,479人表达意向,74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还有更多人通过后期与企业联系找到了工作。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2月13日当天,在西安开往宁波的K468次等4趟列车上,也同步开展了线上招聘会,向旅客提供招工信息、招工咨询。列车企业招聘会需求岗位既有技术研发、机械设计师、信息技术员、外贸业务员等高薪岗位,也有车床操作工、油漆工、包装工、木工等技术岗位,人力行政、销售员、电话客服、直播中控等专业不限岗位,让求职者实现“云端选岗”。

6000多个订单在手,“抢人”开足马力忙生产

“抢人”热潮背后,是订单激增与用工缺口的双重压力。

春节过后,浙江金华25家企业组团赴四川巴中举办招聘会,提供超万个岗位,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定向投放40万流量吸引求职者。义乌佛堂镇零工市场甚至将工厂VR全景图带到现场,让务工者直观感受工作环境。

求职者们想要一份好工作,跨省招工团也是有备而来。浙江省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政介绍,他们比去年来得早了一两天,抢占先机。定向把信息投放给巴中的求职者,让老百姓都能看到招聘信息。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招工团如此焦急是因为一些企业已有订单在手就等工人返岗复工,尤其是电子电器、农业装备、新能源汽车、日化、户外用品等企业的用工缺口较大。

“VR全景图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我们工厂的工作环境、厂容、厂貌以及宿舍等基础设施。”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朱巧姬介绍,公司主要生产高速插秧机和山地丘陵拖拉机,产品应用于全国各个粮食主产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半年前,他们投产了新的生产基地,节后的这次招人对他们来说非常关键。

春耕备播在即,企业已经接到6000多个订单,排产也到了六月份。一旦人员到位,企业就要开足马力忙生产,全力奋战今年的“开门红”。朱巧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一开工,我们就马不停蹄在进行大量招聘,我们这次带过来260个岗位,主要招的还是技能的岗位,订单在手,工人到岗之后就可以马上开干了。”

走出去“抢人”的同时,务工人员也在涌入长三角地区。从陕西商洛丹凤县出发的大巴车搭载了657名务工人员。“丹凤厨工”是当地知名劳务品牌,他们中不少人都有拉面、烤串的手艺。

企业破解招工难,花式福利“抢人心”

企业卖力招揽人才,“招工难”的声音也逐渐出现。

2月10日至11日,静安区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作为乙巳蛇年的首场公共招聘,本次活动组织超过100家优质企业参与。

贝壳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招聘活动开场不久,现场已是人头攒动。许多来沪务工人员拖着行李箱在招聘摊位前驻足,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与招聘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以上海为例,普通工人时薪约25至40元不等,但较高的房租、通勤与生活成本消耗了大部分收入。反观中西部省份,随着产业转移和县域经济发展,制造业岗位月薪可达4000至5000元,且生活成本仅为长三角的1/3。在上海火车站广场招聘会上,一名湖南务工者给贝壳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老家月薪5000元能存3000元,去上海能挣8000元但开销也不少。”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见成效,成渝、中部城市群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崛起,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动力。例如,陕西“丹凤厨工”劳务品牌通过技能培训,让1.2万人在餐饮产业链就地就业。东部产业西迁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安徽某县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后,本地工人占比从30%升至70%。此外,90后、00后工人不再满足于“流水线机器”式的生存。他们要求8小时工作制、五险一金、职业发展空间,甚至对工厂环境提出“Wi-Fi全覆盖”“文娱设施齐全”等诉求。浙江某企业HR坦言:“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厂,因为更自由、收入也不低。”

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长三角政企正在探索新路径。有企业开始摒弃“价格战”,转而提供技能培训、股权激励等长期福利。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为新员工设计“师徒制”成长计划,并承诺“三年内薪资翻番”。

上海、浙江等地政府提前启动“春风行动”,就是通过包车包机、跨省(市)劳务协议建立稳定用工渠道。此外,安徽、河南等地则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长三角企业需求定向培养技工。

面对招工难的困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机器换人”的速度。苏州某纺织企业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后,单条生产线用工减少60%;上海汽车工厂的焊接自动化率已达95%。不过,这种转型也带来新问题——高端技工缺口扩大,企业不得不与职校合作开设“工业机器人运维”专业。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三大转型趋势,从“人口红利”到“技能红利”,低端岗位将持续萎缩,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长30%以上。

贝壳财经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截至2月11日,全国已累计发出务工人员专车、专列、包机1.5万辆(列、架)次,输送劳动者37万人。长三角的“抢人大战”本质是一场发展模式的倒逼:当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区域竞争已从“拼成本”转向“拼生态”。能否构建更具尊严的就业环境、更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更均衡的区域格局,将决定谁能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劳动力红利。正如一位上海企业负责人所言:“过去我们抢人,未来我们要抢人心。”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