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湖评论:别让“兴趣班”变成“压力班”

2023-08-28 15:54:04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资料图)

22天、2000多公里... ...最近,浙江12岁男孩朱俊宇和他妈妈从浙江金华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骑行到北京,毅然成了骑行圈的小“网红”,引得网友纷纷点赞。朱俊宇说,这是他送给自己的小学毕业礼物。

杭州、无锡、徐州、泰安、天津... ...母子两人将沿线城市地图印在骑行服上,边骑行边边用脚力丈量沿途山河。期间难免遇到爆胎、漏气等意外情况,换胎次数甚至高达5次,而这些,都是由朱俊宇一手包办解决。烈日炎炎、道路坎坷、路程遥远,朱俊宇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他无所畏惧。当被问及旅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时,12岁的他说,“跟太阳比赛!”朱俊宇能完成如此艰难的行程,除了坚强的意志力外,更离不开他对骑行的热爱。热爱是难能可贵的,它源于兴趣。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想尽办法给孩子报兴趣班,帮助孩子全面提升素质。于是,舞蹈、美术、钢琴、跆拳道等成为消费热点,受到许多家长青睐。部分父母甚至同时为孩子报多个兴趣班,父母们见面招呼似乎都统一为:你家孩子报的什么兴趣班,效果怎么样?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样的兴趣班,是否真得是孩子的“兴趣”?

《少年说》节目中,一个女孩问自己妈妈,“这一年来她按照她的喜好强制给我报了很多兴趣班,她觉得乒乓球是国球,她又很喜欢打乒乓球,所以就给我报了乒乓球班。她又看到现在有很多小孩驼背,觉得跳舞就不会驼背,所以就给我报了舞蹈班...她一眼爱上非洲鼓,最后居然给我报了非洲鼓班。这几个都是你喜欢的,没有一个是我喜欢的。既然这些都是你喜欢的,那为什么你自己不去上呢?”从大多数孩子的现状来看,兴趣班不仅没有培养出兴趣爱好,反倒成为了一种负担。兴趣班,要着眼于“兴趣”二字,不要让兴趣变成压力。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和父母一样,拥有独立平等的人格,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来”融洽平等沟通。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至孩子身上,而是要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中,让孩子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父母应该做的则是“参谋”角色。

发挥教育的自然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核心在“育”,“育”是一个过程。兴趣不是天赋,是通过后天生活实践影响所产生的,接触的事物越多,越能发现兴趣所在。父母要给孩子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在其读书、运动、旅行、比赛等过程中,在孩子亲身经历中观察他们对什么更有兴趣,有技巧地深度激发培养兴趣,增加一点动力,才能让兴趣更持久。兴趣助其投入,投入助其成就,成就化作动力,这便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突破。

孩子兴趣的培养,父母不能强制“介入”,从实出发、从心出发,兴趣才能变成孩子茁壮成长的强大引擎,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立(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