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世界速看料】【地评线】东湖评论:未成年人“心灵感冒”还得“心药”医

2023-03-30 20:33:27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四五”规划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赋能。今年全国两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厌学、早恋、抑郁等现象呈增长态势,严重制约其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健康发展,如何有效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千家万户幸福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态度积极、情绪稳定、行为适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社会功能。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除了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当然还包括心理状态的健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这些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表现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就像是“心灵感冒”,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即使有所了解,也是要么讳疾忌医,要么不知所措,导致问题无法解决甚至升级恶化。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任重道远。首先是预防为主,为未成年人注射“心灵疫苗”。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部门、社会及家庭责无旁贷。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提高。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评估机制,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引导学生自我调适,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而家长要扮演好“三重角色”,即亲人、朋友、战友,注重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

如果“心灵感冒”真的来袭,我们也要勇敢面对,积极治疗,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灵良药”。这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作为识别孩子心理疾病的“第一道关卡”,发现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全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及时告知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卫生健康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各地政法委、公安部门应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同应对,才能系好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的“安全带”。多方携手,让未成年人在家有知心人,在校有好学伴,在社区有交际圈,在线上有好网友,在社会上有援助者。

稿源:荆楚网

作者:罗婧(武汉市蔡甸区直属幼儿园)

责编:林杉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