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当孩子说自己“孤独”是想表达什么?

2023-02-05 07:53:32来源:南方日报  

心理专家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当孩子说自己“孤独”是想表达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说自己感到“孤独”时,意味着什么?在心理专家眼中,孩子很可能已经拉响了求助警报。

近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换句话说,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抑郁倾向。坠入抑郁深渊的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该如何“兜住”?

问题有多种表现

何伟健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理保健专科的医生,每天接触不少前来咨询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其中,高二在读的学生小军(化名),令他印象很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小军活泼、热情,在班里学习成绩中上,是别人眼里的优秀学生。但是来看病时,他却告诉何伟健:“我是一个为别人而活着的、无奈的生命。”

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生活节奏加快、学业压力重大、父母寄托重望、社会竞争激烈、网络成瘾……这些都可能成为儿童和青少年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何伟健介绍,接诊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有不同的表现。像小军这样的孩子,表现为遇到挫败时的自我封闭。他们会无法控制地活在自我想象之中,却又一遍一遍地遭受现实的冲击,感到痛苦。同时,有些孩子缺乏通过对话解决内心痛苦的能力,他们无法表达并处理自己的挫败感。还有一类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表里不一”的状态,即在外人面前扮演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展现其成熟、理智、对学习的热爱等,但实际上很“心累”。

“来看病时,大多数孩子都会表达出有抑郁倾向。”何伟健说。不过,抑郁倾向并不代表就是抑郁症,要有至少连续两个星期的失眠、不愿与他人交流等表现,再综合孩子的状态进行专业评估,才能认定。

缺失的挫败感教育

何伟健指出,孩子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父母的状态息息相关。“比如小军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如果他没考到理想成绩,会辱骂或惩罚他。他的母亲则是过分紧张他的身体健康,经常在他面前唉声叹气。”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但长期以来,社会上是缺乏对孩子的挫败感教育的。“我们经常被教育要阳光、积极地活着,却很少被告知遇到困难才是人生的常态。”何伟健说。挫败感教育的缺失,是心理专家普遍认为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状态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前往心理门诊就诊时,许多青少年会把面对挫败时的痛苦浓缩成一句话:“我觉得我很孤独。”这是一种受挫后的求助信号。

何伟健介绍,在面对挫败时,每个孩子的表现可能不同。比如常见的“叛逆”、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甚至通过过度学习来压抑自己“不想学习”的冲动。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警惕,那就是寻求“快乐星球”。他们拒绝谈论学习,喜欢沉浸在网络游戏等虚幻世界当中,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神经衰弱等情况。

“当孩子出现自伤自残行为或比较严重的自我封闭情况,作为家长一定要冷静处理,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很有必要。”何伟健说。

看见青少年的内心

那么,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看见青少年内心的需求?如何耕耘好滋养成长的“土壤”?专家建议,面对孩子所展现出的负面情绪,家长应“透过表象看本质”,关注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生张杰曾公开表示,应加强在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

一直以来,广东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此前,《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印发,出台了完善工作机制、配齐专兼职心理教师、加强心理教师培养培训等16条举措,持续加强和改进广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通过建议和提案,建言广州市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他们建议,广州可考虑在全国率先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地方立法,保障在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协作,完善顶层设计,重视家校协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开通家校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南方日报记者 陈伊纯

见习记者 厉思璇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