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地评线】东湖评论:以传承来保护,守护非遗文化根脉

2022-12-08 22:46:42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制茶技艺的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出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中国智慧。中国茶申遗成功也传递了一个鲜明导向,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凡意义,社会各界要齐心齐力守护好中华文化遗产瑰宝。

我国有京剧、豫剧、昆曲等传统戏曲,有东北秧歌、土家摆手舞、民间狮子舞等传统舞蹈,有武术、魔术、马戏等传统技艺,有针灸、正骨疗法、中医养生等传统医药艺术......如何让这些非遗文化更好走进人们生活,更具时代发展潜力,怎样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行动起来。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非遗保护传承若只靠相关部门和少数传承人,难免陷入“后继乏力”的困境,应注重向大众宣传普及,这样才能薪火不断。近年来,我国非遗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机制日益完善,能力显著提升,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也应当及时跟上,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形式各异的宣传活动,让群众共享非遗文化魅力。非遗传承要从孩子抓起,充分利用好学校和家庭这两块育人阵地,持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家长带头传承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鲜活的文化传承在孩子心中。

世间万物,唯有创新,方能前进,才会永恒。非遗保护传承想要永续发展,需在创新传承方式上下功夫。“数字敦煌”项目让网友在线上观看精美的洞窟壁画,《昆曲涅槃》让网友透过VR“亲临”江南水榭楼台,《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带网友体会延绵至今的文化精粹,《唐宫夜宴》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带观众领阅大唐盛世之美。这些非遗传承的成功,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非遗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也并非缺少欣赏的眼光,缺少的是让大众认识和走进非遗的方式方法及媒介罢了。当传承与生计发生冲突时,不少非遗传承人主动求变、追求创新,放弃过去“师带徒”等形式,选择开通直播线上展示技艺技术,使非遗衍生品在畅销的同时,非遗文化也逐渐普入人心。

非遗文化来源于人民,也将服务于人民,助力人类发展进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传承,必然要贴合群众生产生活、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紧跟时代发展节拍,实现新旧文化的碰撞融合,使之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利用,这样非遗文化才能拥有广阔的生存沃土。只有当传统文化融入普通大众、回归日常生活,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当然,普通人不一定都成为京剧、皮影、剪纸那样的传人,但至少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它,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能娓娓道来,也是一种支持与传承。

非遗申遗成功不是目的,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社会各方要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的历史责任,积极参与支持、共同发力守护民族非遗文化根脉,让“久居深闺”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稿源:荆楚网

作者:廖伊玲(宜昌秭归 )

责编:詹蔷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