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环球短讯!东湖评论:别让“捡秋”变了味

2022-11-02 05:48:09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捡秋”这个词搁现在估计很多孩子都没听过,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讲起,秋收后,儿时的他们提着篮子到田间地头,捡拾自家秋收后漏掉在地里的粮食或是经允许捡拾别家种植户捡完后地里还剩下的粮食。这是先前丰收后农村里最常见的场景,节俭朴实,乡里乡情,惬意满分。

可是最近,据中国青年报《捡秋别变成了“偷”和“抢”》一文提到,一群捡秋的人惹得河北一位土地承包户很恼火,在大豆地里怒吼着驱赶。这种未经土地承包者允许就往自己麻袋里捡,实际上无异于“抢”和“偷”。这不免让人无比难受,记忆中捡秋的那份美好忽然一下子变了模样。

前些天,在倪萍《姥姥语录》中也看到这样一段故事。小时候,姥姥让倪萍去捡秋收后漏掉在田间的麦穗,捡着了就给她做馒头吃。麦穗没捡到,倪萍拿着舅舅从生产队麦垛上弄下的一捆麦穗回了家,期待着姥姥给她蒸馒头,几天过去了,姥姥从碗柜里拿出一团面,问她是从哪里捡来的麦穗,面怎么也发不开、蒸不熟,再过了几天,打开碗柜一看,那团面已经发了黑,长了毛。倪萍这才哭着说出了真相。姥姥说:“公家的东西拿回来,那就叫偷,偷的东西蒸不熟”。在那么少粮寡食的年代,姥姥竟肯浪费一团面,来教育五岁的倪萍。《姥姥语录》中的捡秋,道出了捡秋的真意,如果捡变成偷,那做出的食物都是“吃不了”的。看完这个故事,相信报道里面的人会汗颜。

捡秋可不能急,把握好时候很重要。捡秋,通俗的讲就是秋收后的捡漏,这里有一个前置条件,是在秋收完成后,且需要承包户自己先捡拾一遍后,或者承包户明确对外放话,欢迎大家来“扫尾”,这时才可以放开“撒欢”,各显其能。如果时间点把握失准,那么性质也就变了。有的捡秋人甚至特别急切,在收割机正在收割时就去后面捡,以致受伤,那么这个捡秋可就得不偿失。实际上,何止捡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其规则和秩序,打破了,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捡秋不可太贪心,掌握好尺度。捡秋,最直接的意义在于珍惜粮食,通过捡拾这个动作,让漏下的粮食颗粒归仓,确保春耕秋收一点都不浪费。实际上,捡秋是一个非常随性的行为,是可以轻松且愉快就可以完成的小事,可报道中的捡秋人却开着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夜里戴着头灯、提着麻袋,想着法儿地捡,未免有些太疯狂,那这个捡可真的变成了“偷”和“抢”。

捡秋,是多少父辈儿时美好的回忆,地里剩多捡多,没有也无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捡回的粮食,是一份难得的粮食补充;在今天,捡回的粮食,依然是我们对粮食亘古不变的敬畏。但千万不可忘了捡秋的初心,若是不择手段地捡,那到时候可真是却丢了面子、失了尊重、伤了乡情。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艳军(湖北宜昌)

责编:詹蔷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