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世界微资讯!东湖评论:放弃捷径 别再误入“山寨”

2022-08-05 18:36:18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

碳排放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整理收纳师……新职业催热了技术技能领域的“考证经济”。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单位和机构通过广告造假、证书造假、培训造假等套路,违规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涉嫌欺骗欺诈。

纵观这些年,关于“山寨证书”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不良培训机构片面夸大证书价值,以“无门槛”“速成”“高薪”“一条龙”等为噱头,一步步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费用,最终却发现换来的证书只是一张“废纸”,甚至连用得上的知识技能都没有学到。

为何“山寨证书”屡禁不止?除了诈骗分子处心积虑招摇撞骗、新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不到位等原因,招聘单位“证书至上”的用人观,求职者“一证傍身就有了金饭碗”的侥幸心理等,都让一些机构有了“可乘之机”。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竞争激烈,敲开优质的职场大门需要钥匙。有的公司在招聘时以“证书论英雄”,对求职者来说,一张张“高大上”的证书,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证明,更意味着一次就业的良机、升职加薪的筹码。此种压力下,证书被标签化、符号化,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

真正有含金量的技术技能证书,是技能型人才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载体,可以为保障人才市场有序运行提供依据。然而“山寨证书”扰乱市场,其危害远不只耗费求职者的时间和金钱,更可能干扰用人单位的判断,阻碍行业发展,甚至影响社会诚信,给社会治理带来隐患。

今年3月,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先后印发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前不久,两家打着“职业资格”幌子发放“山寨证书”牟利的网站被查处关停。随着专项治理的深入开展,相信更多的“山寨机构”和“山寨证书”将现出原形。

而要彻底铲除“山寨证书”滋生的土壤,笔者认为还需破立并举、疏堵结合,要在持续深化相关治理的同时,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考证,避免盲目跟风,让造假无处遁形。政府部门要尽快明确新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加快完善等级评价体系,填补“考证”空白。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招聘选人时,适当减少对证书的依赖,培育“唯实力”而非“唯证书”的社会新风尚。广大求职者要摆正心态,摒弃取巧思维,证书是“敲门砖”,但不是“万能钥匙”,仅靠它无法驰骋职场。唯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通过正规渠道“加油”“充电”,掌握真本领,才能成功到达梦想彼岸。

稿源:荆楚网

作者:魏茜(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

标签: 山寨证书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