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全球观察:东湖评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大发展赋能高品质生活

2022-07-24 18:36:52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举行。据了解,本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有关国家、区域、国际组织、学界等,探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粮食系统韧性、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生计改善等重要议题。

农业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指传承到现在的活态的农业文化系统,不仅生态和经济价值高度统一,而且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倡议,这一内容于2016年被写入《G20农业部长会议公报》。从2005年中国第一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至今,在分布于23个国家和地区的65处遗产中,中国以18处位列世界首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再创佳绩,也让农业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可期。

坚持高站位谋划,充分发挥引导规范作用。农耕时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201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充分体现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能给提高文化自信心、提升地方知名度、发展名特优产品以及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旅游,带来非常大的好处。虽然每一个遗产的名称里都只体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词,但它们的背后蕴含的是一整套农业生态系统。在中国被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这些闪亮的名字总能让人们勾连起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中华农耕文明的由衷赞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一以贯之的重视。

重视发挥遗产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又该如何留根铸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发挥遗产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一方面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让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能够落实到农业遗产地,提倡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多方的参与机制,共同支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提出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让一批年轻、有志向、懂管理、有技术的人进入到农村去,农业文化遗产地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驾而行,助力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前不久,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强大的生态功能,通过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优中选优等一系列技术和经验,不断地培育当地的传统作物品种,实现老品种的保护传承,大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誉为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通过每年春季和夏季的转场放牧,确保了草原植被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了肉、奶等畜产品的稳定生产,实现了增产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中国茶产业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符号,当地通过茶叶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保护和利用并驾而行,既显著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实现了生态保护长远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农耕文明的遗产就在身边。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福建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中国被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这些闪亮的名字无一不让人们勾连起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中华农耕文明的由衷赞叹。全面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农耕文化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需要。让我们以奔跑者的“姿态”昂首前行,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康(武汉江夏区)

责编:杨虹磊

标签: 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