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观点:东湖评论:向农而行,亦有鹏程万里

2022-07-19 15:29:56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3日,中国青年报《好好学习,去当农民》一文中讲到,园艺实践课一位老教师退休前上最后一节课,问大家“谁是喜欢这个专业的”,班里只有3个人举手,问到“谁不喜欢”,却举起一大片。

的确,过去的“农民”只能靠勤劳的双手致富,高投入、低回报,不被人羡慕,甚至称不上是一个职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改革在持续进行中,科技赋能之下农业生产逐渐迈向智能化、数字化,农民也在一步步褪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慢慢地从劳动者转变为管理者。现代农业远不是传统的温饱型劳动,更需要掌握“科学种植,高效生产”的本领,所以在当下,做一位出彩的农民,需要好好学习,这毋庸置疑。

好好学习,去做“农民”,更是一个有热忱、有决心、有胆识、有担当的选择。当下,越来越多怀揣田园梦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拥有了学历、经历、专业知识、技能的加持,他们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让传统农业生产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重庆“90后”海归张建芳,通过建立“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订单种植”,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累计达5000余万元,并且通过推广一系列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新技术,带动天津地区10万亩水稻种植,增收创富。

现实中还有不少“张建芳”们,通过对农业这一古老产业的探索和突破,带动乡村振兴,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们被称作“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埋头苦干的“庄稼汉”,他们更多地凭借智慧的大脑去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高质。从事农业生产,亦不再迫于生计与温饱,而是自愿主动地从事农业工作。当这样一批新鲜的血液注入乡村时,他们源于热爱、奔赴田野的务农态度亦能够影响到世世代代扎根于农村的传统农民,带动他们告别传统的“身份”称谓,提升他们的职业尊严,让农民成为更加体面的职业。

国以农为本,农业依然是国家的命脉。当前农业领域的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匮乏,掣肘着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培育、发掘更多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无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一点。当下,涉农人才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赋予了众多农学毕业生施展才能、实现创业理想的绝佳机会,对众多农学毕业生而言,成为“新农人”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职业选择。

一行有一行的难处,逆城市化浪潮之下回乡创业,创业前期成本大,创业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走了很多冤枉路,以及关于买房、成家等的忧虑都困扰着“新农人”们。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成为新农民,培育好并且留住这部分人才,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新农人”的扶持力度,出台并完善农村创业政策、惠农政策,重视解决返乡创业人员关注的资金问题,健全融资信用担保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引入更多的资源,例如与企业、专家进行合作,为“新农人”的孵化培训提供智力、技术支持。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行业专家和领军人物的指点与引领、企业的合作与配合、相关服务与培训等多方助力之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到“新农人”的队伍中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放异彩、有所作为。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邹冰倩(华中科技大学)

责编:王舒娴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