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地评线】东湖评论:“烈日下挖藕”的劝学法,并非最优解

2022-04-29 17:25:49来源:荆楚网  

本网评论员 沈素芬

这两天,一则“爸爸带着不想读书的女儿烈日下挖藕”的视频被网友疯传。视频中,这位父亲命令女儿脱鞋下水,烈日炎炎下,小姑娘跟着爸爸挖藕4小时,最后她受不了了大哭,视频中的父亲说,“你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很多人为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点赞,认为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就该让他们吃吃生活的苦。但细想,这种做法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读书一定会受苦吗?肯定地说,是的。因为没有人一辈子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挫折、不平之时,不读书的人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相较于有文化的人而言,不读书的人,选择面会更窄,这是另外一重“无可奈何的苦”。

那不读书吃的苦,一定是挖藕的苦吗?不是的。人类社会,有很多种苦:体力上的,脑力上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视频中这位父亲,非常淳朴地把不读书的苦,归为重体力劳动。但其实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苦,也是不读书的人会遇到的。

用“烈日下挖藕”来体验生活,其初心是通过极端的体力劳动,让孩子产生具体的感觉,从而生出对“不读书就要吃苦”观念的认同。做父母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但,“烈日挖藕”这种劝学方法,却未必是最优解。

“烈日下挖藕”的生活只是极少数人才会经历的,它不具备普遍性和说服力。如果有一天,孩子看到周围不读书的长辈,并非个个都要下田挖藕,有的甚至看起来干着“十分清闲”的工作时,她就会从现实中得到教育:“原来不读书,也可以活得轻松嘛”的错觉,从而产生思维上的反噬:不仅不觉得读书必要,反而会认为父亲纯属小题大做,将不读书的结果夸张化了。有了这种认知,孩子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烈日下挖藕”的劝学方式,只是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有触及解决问题的根本。说到底,用“烈日下挖藕来体验生活之苦”,是一种以“怕”治人的方式:通过极端辛苦的劳动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孩子以后努力避开这种生活。其心理反应类似于严苛的律法之于“人做坏事”的震慑作用。但是,生活的形态往往是复杂多样的,从厌学到好学,并非“劳动教育”一次就能完事。

也就是说,即使孩子能从“看到生活的苦”转向“知道要发奋读书”,在这“知道”和“真正做到”中间,依然隔了几重山的距离。让孩子意识到“不读书,以后会很难”这个道理之后,孩子还是有可能往几类方向发展:第一类是树立认真求学的决心,端正态度好好学习;第二类是碰到现实中的学习难题,解决不了之后,陷入“进不了又不能退”的境地,从而丧失学习自信,甚至陷入焦虑绝望。

也就是说,孩子破除了对读书的敷衍心态之后,“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信心”其实更重要,也需要更多的正向引导。

我们再回头想想:一个孩子,他不好好学习,或者说成绩不好,真的是因为他天生不爱学习、怕苦怕累、天然就排斥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孩子学习热情下降,不外乎几点:一是学习遇困难没得到及时解决,困难越积越多,导致自信心崩盘,于是自暴自弃;二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鼓励或重视,没感受过成就感价值感,自我认可度低,最终走向破罐子破摔;三是受到外界诱惑,迷失了方向等。

如果我们知道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核心原因,还会流于强调“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长大了就去挖藕”吗?答案当然不是。

俗话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固然关键,但让孩子真正做到热爱读书,则更为重要。而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父母和学校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重塑信心。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标签: 烈日下挖藕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