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湖评论:“种草”“拔草”皆有套路,清除“杂草”正当其时

2022-03-01 19:27:20来源:荆楚网 ​  

周末遛娃去哪里?翻翻热门笔记;朋友聚餐吃什么?看看探店视频;买支口红选哪款?搜搜人气推荐……如今,“种草笔记”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种草”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消费习惯。

所谓“种草”,是指在网络平台上把某种自己喜欢的美食、产品、服务等分享推荐给他人,让别人也喜欢该事物的行为,主要有网红探店、开箱测评、好物分享等形式。

“种草”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便利。如今生活节奏快,消费者无暇深入了解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功效,同时又对传统广告心存疑惑。此时,网红博主、探店达人等以“第三方”身份出现,详细分析产品或服务的优缺点和性价比,为消费者省去大量对比和选择的时间,自然颇受欢迎。

然而,这种美好可能只存在理想状态中。出于资本的逐利性,我们看到的不少“种草笔记”是以分享之名行营销之实,不仅不是“好物”,还可能是商家联手专业机构精心炮制的“杂草”,他们通过网红博主发布,再利用虚假的“素人”营造声势,目的只是诱骗消费者上门。结果就是很多消费者到人气景点扫兴而归,到网红餐厅大呼上当,甚至买到“三无”产品,钱包和身体遭受“双重打击”。

于是,伴随着频繁“踩雷”,不少年轻人又从“种草”转向了与之对立的“拔草”,选购某种产品之前开启“反向”搜索模式,看了几篇“吐槽”“排雷”“避坑”的“拔草笔记”,往往就能打消掉“剁手”的欲望。

但是,在“种草笔记”频频被曝出造假的同时,“拔草笔记”也暗藏“恰烂钱”新套路。有网络博主爆料,不少“拔草”博主并没有自己亲身试用产品或体验服务,而是通过抄袭、洗稿来吸引流量;有的博主则是打着“拔草”旗号,行着敲诈勒索等不法勾当;还有的博主,看上去是在“拔草”,实际上是“拔别人的草”然后“种自己的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应当看到,“种草”与“拔草”都是流量经济的产物。在“流量为王”的网络空间里,“种草”成了为捧而捧,“拔草”成了为黑而黑,看似理性客观的评价,实则与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相去甚远。更有甚者,某些“种草笔记”和“拔草笔记”看似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实则出自同一机构之手,左右互搏一番,让消费者在混乱与盲目中无论如何选择,都难逃被资本“割韭菜”的结局,让人防不胜防。长此以往,消费者、商家、网络博主之间的互信将被逐渐消磨,营造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就无从谈起。

要彻底纠治“种草”“拔草”乱象,除了依靠“种草人”“拔草人”的自律之外,还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相关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牢记“流量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宣传推广划定红线,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算法、更合理的规则来捍卫行业生态;市场主体要认清市场发展规律,坚守竞争底线,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上,坚持以质取胜才能行稳致远;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用好用活“两只手”,既要用力“除杂草”,对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等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更要用心“育好苗”,为茁壮成长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厚植沃土、浇水施肥。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斌(湖北武汉)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