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认知功能的认识,推动认知功能下降状态的早辨别、早干预,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感,“关注认知功能,守护生命尊严”全国首个认知功能筛查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常映明表示,“本次公益活动旨在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认知功能、了解自身的认知功能状况,同时也构建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让老百姓知道认知功能的概念,不害怕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提前干预认知功能下降,共同守护生命的尊严。”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认知症、失智症,是以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功能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智力下降,并且伴有人格改变等。随着认知功能损害的逐渐加重,会导致患者失能并完全依赖他人24小时照护,最后患者会因为全身系统性受损而死于各种并发症。
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群体也日趋庞大。据推算,中国目前有总计5000多万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人群。其中,老年性痴呆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他们容易走失、不知道如何洗漱、认不得家人,甚至是性格暴戾、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他们的家庭也在照护负担和经济压力的双重打击下深陷绝望之中。
的确,认知功能障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阿尔茨海默病的年总花费为例,《柳叶刀-神经病学》发布文章显示,2015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年总治疗花费达167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7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7%,高于全球平均经济负担水平。
然而,认知功能障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并没有引起普遍关注,关于认知功能相关知识的普及也远远不足,甚至有超过四成的患者家属认为认知功能下降是老人自然衰老的过程。因此,推进认知功能的知识普及、预警认知功能下降是当下社会亟须的疾病防控手段。
人的大脑通过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判断等功能来认识、理解、分析客观事物,这些大脑的高级功能被称之为“认知功能”。与脑部外伤、内分泌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相比,另一种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起病更为隐秘,表现为持续、缓慢地认知功能下降,并且这种类型占整个原发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绝大多数。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指出,想要预防、治疗这类起病隐秘的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发现预警指标非常重要,“如果能在‘患者已知而医生未知阶段’得到诊断与治疗,将会极大地缓解患者的痛苦,甚至可能得到治愈。”
近年来,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发现,这种“患者已知而医生未知阶段”真实存在——人类在各项生活能力均未受到影响时就能够主观感知到认知功能下降,并且这种自我感知阶段可能成为预测“痴呆”的客观指标。这意味着,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时间窗口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被提前至早期认知功能下降阶段。目前认知功能下降阶段被称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属于疾病的临床前期。
然而,主观认知功能下降的状态总被人们误认为是正常衰老,这导致许多潜在人群失去了提早干预的机会,漠视让疾病进程难以控制。 “许多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度或重度痴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华认为,大脑内的神经元受损、凋亡后难以逆转,会给后续生活带来负担。
“认知功能下降不容易被察觉。易迷路、学习使用某些日常工具或家用电器(遥控器、微波炉等)有困难、记不清当前的月份、忘记和家人约好的聚会等、自己放置的东西经常找不到、总是提相同的问题、一句话重复多遍等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行政副主任郭起浩表示,及时发现认知功能下降并采取规范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是防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向公众普及认知功能知识,让公众正确认识、警惕认知功能下降是防控的第一步。认知功能状况的筛查也将成为预警‘社会痴呆危机’的关口。”
常映明表示:“认知功能下降在还没有影响到人的生活、工作时,更像是一种大脑的亚健康状态。为了将‘提前干预疾病’的种子深深种在大家的心中,让中国老百姓能有‘脑健康管理’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公益筛查的方式让公众关注到自身认知功能的状态,实现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在整个公益筛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希望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周边药店积极参与进来,还希望更多的认知功能筛查企业、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大家对于认知功能下降的认识。我们也在此呼吁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积极认识自己和家人的认知功能现状,防患于未然。”(记者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