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长江江面,一条“长虹”飞跨两岸——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开通,沪苏通铁路也于当日通车运营。
这座“超级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长三角沿海公铁“任督二脉”由此打通。这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将长三角一体化推向更高水平。
超级公铁大桥“一跨千米”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南京长江大桥至长江口345公里江面上建成的首座公铁两用大桥,连接北岸南通市和南岸张家港市,由国家铁路集团牵头建设、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施工。
大桥北部起点是南通市平潮镇。“潮平两岸阔”,这里江面宽广,加上入海区域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施工难度极大。“仅水下地形勘测就达到了600平方公里,地质钻孔400多个,才最终确定桥位选址。”中铁大桥院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设计项目负责人张燕飞介绍。
桥位附近有10余个码头和港口,日通行船舶超过3万艘。为满足通航需求,单跨需要越过千米江面。加上公铁两用桥比普通公路桥的荷载更大,建设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之前,我国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的跨度只有630米。
要“跨得稳”,首先要“立得住”。主墩钢沉井和主塔是巨“跨”的关键所在。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罗兵介绍,建设中运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创新性采用大节段钢桁梁整体制造、浮运、架设技术,建成面积相当于12个篮球场的沉井和330米高的主塔,均刷新了世界纪录。
为承受超千米的跨度,必须有足够强大的拉索。建设者们经过不断论证,“量身定制”了强度达500兆帕的高强度钢和2000兆帕的斜拉索,强度为世界之最。
据介绍,大桥建成后,可抵御13级台风和10万吨级船舶的撞击。
南通向南不再“难通”
6月24日晚,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亮灯调试。大桥下游20公里处,在张家港工作的丁卫兵正赶回南通过端午节,所乘车辆在苏通大桥拥堵的车流中缓缓移动……
“大桥壮美,早日开通!”手机上刷到大桥灯光调试的新闻推送,丁卫兵在评论中写道。
这是几代南通人的共同期盼。南通,这个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由于缺少过江通道,长期陷入“向南不通”的尴尬。
进入21世纪,虽然两座跨江公路桥先后投入运营,但每到节假日,过江仍是不易。
周建峰在北桥头堡长大,是平潮镇供电所所长。由于经常需要去苏州走亲访友、学习交流,家门口能有一座通往对岸的大桥,是他梦寐以求的夙愿。“多年的守望,只为今天的通车。”周建峰兴奋地说,这个周末计划开车去苏州找老友叙叙旧。
作为“八纵八横”铁路网中沿海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沪苏通铁路通车后,将结束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百强县”没有铁路的历史,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最短时间将从现在的3.5小时左右压缩到1小时6分钟。
加速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
陈健是南通海星股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就坐落在大桥北侧,主营铝电容器核心储能材料。他表示,乘着新基建、5G通讯的发展东风,准备大干一场。
苏南和上海都是电子元器件发达地区,很多重要客户需要经常往返于两地。2000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公司的陈健,亲历了不同阶段的“过江”体验。
起初,陈健给来自上海、杭州等地客户介绍,从苏州到南通“摆渡就到”。“其实很心虚,毕竟要看天气才能摆渡、过江,而且排队过江很熬人。”陈健说。
后来,苏通大桥开通,虽比摆渡方便,但由于车流量大,尤其周末节假日异常拥堵,也曾因此耽误过重要的商务行程。“路通,才能心通。”陈健说,大桥的开通为企业升级了平台,有利于开拓苏南和上海市场。
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长三角深度融合突破了一道交通屏障。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河南、安徽、浙江三省实现高铁“无缝对接”。据悉,2020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全年下达投资计划870.33亿元,计划开通新线里程超1000公里,将带动形成了半小时至3小时城际交通圈,促进“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建飞介绍,过去,南通虽然靠江靠海靠上海,但因为长江的阻隔,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让城市连接更紧密,使南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城市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倍增。
高铁网络建设将带动人才、资金、信息流动,有利于沿线城市科学规划,城市功能更趋合理。“长三角沿线城市将以各自特点打出产业‘承接牌’,寻找新定位,打造个性鲜明、各具优势的产业板块。”周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