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只要一天未下线,《上海堡垒》的口碑就可能继续往下掉。
溃败来得太快,几乎在一夜之间。由滕华涛执导,江南同名小说改编,鹿晗、舒淇领衔主演的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于8月9日上映。上映快一周票房才将将突破1亿元,相比筹备六年、投资3.6亿元的成本而言,口碑和票房的双双滑铁卢,已经注定了《上海堡垒》的扑街结局。随后,导演、编剧、主演纷纷站出来向观众道歉。
在此之前,“IP+流量”从什么时候开始失灵,很难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现在,很多人把这个清晰的界定给了《上海堡垒》。鹿晗之于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像是大张旗鼓地证明了过去曾大行其道的商业电影模式开始土崩瓦解,流量易聚更易散。
一时之间,鹿晗成了千夫所指。不管背后有谁的意志,电影当初选择鹿晗的逻辑不难理解。两年前《上海堡垒》开机时,还是一个流量经济的时代,而鹿晗,正是流量明星中的顶级代表。
鹿晗有部作品叫《重返20岁》,但鹿晗和他所代表的顶流的黄金年代却再也无法“重返”。关于鹿晗的这场中年危机比想象中来得更早。明年就满30岁的他,将在这部电影的溃败中提前感受失宠的滋味。微博上6000万粉丝,那些动辄几十亿的恐怖阅读量、动辄几千万的恐怖转发量,到了真正要转化为票房的时候原来什么都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连鹿晗自己都这么说。把许多时下流行的、易于成功的要素搭起来,在过去几年中曾屡试不爽,如今却再也不会呼风唤雨。费力的电影不一定能百分百讨好观众,但不费力的电影一定不讨好。
时移世易,早年畅通无阻的流量模式已经陷入瓶颈,随着观众品味的提升和影视行业加速去泡沫化,不长进的鹿晗们和没有诚意的电影都面临随时崩盘的风险。“现阶段小鲜肉不可能去塑造一个角色。”这是人气下滑后的鹿晗对自己的认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八年前,滕华涛导演凭借《失联33天》赢了人心,这部小成本的爱情电影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是抓住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失恋,完成了一次人心柔软地带的精准对焦。八年后,高成本大制作的《上海堡垒》反倒失了人心,不过是一次情感根植和科技硬核的精准流放。
这个夏天的电影市场有很多话题让人津津乐道。拿下金棕榈的《寄生虫》在探讨贫富,在剥离阶层,在反思善恶,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交汇处做最大限度的矛盾对立与融合。《哪吒》赚得盘满钵满,不仅有真金白银,还有可贵的口碑,两个风火轮就把全民对国产动画的心气点燃了。最后,也有人败得不留余地,它妄图兼容硬核科幻和流量受众,只可惜实力终究配不上野心,“上海堡垒”败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