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专题 >

上市旅企晒出成绩单,谁是去年“利润王”?

南方日报 | 2025-04-11 14:37:27

2024年,酒旅行业交出了一份冷热并存的答卷。一方面,旅游行业恢复增长周期,中国市场需求快速回暖;另一方面,行业竞争面临多重压力。随着各旅行社、酒店、OTA(在线旅游机构)等上市公司2024年度报告陆续发布,笔者选择各细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逐一分析,拆解其各自之间的布局差异、增长逻辑与经营密码。

●南方日报 周妤洁周人果

统筹周人果

岭南控股盈利强劲,众信旅游增速领先

行业复苏下产业链布局优势显现

2024年,我国旅游行业从快速复苏阶段转向繁荣发展新周期。政策利好下,我国国民出游意愿高,“免签朋友圈”扩大也提升了入境游市场活力。受此影响,经营入境游业务的上市旅企业绩表现不俗。

岭南控股(000524)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43.09亿元,同比上升25.43%;归母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116.08%。

从业务结构来看,岭南控股实现了涵盖旅行社、酒店、餐饮、会展、景区等业态的产业链布局,其中,旅行社板块营收31.18亿元,占总营收的72.36%;酒店经营板块营收9.48亿元,占总营收的21.99%;酒店管理板块营收2.27亿元,占总营收的5.28%。

广之旅是岭南控股商旅出行业务的核心企业。报告期内,广之旅实现营收31.21亿元,同比增长36.77%,净利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6亿元、0.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74%、130.28%。其中,出境游(不含港澳)营收15.60亿元,国内游营收14.50亿元,入境游营收0.35亿元,在“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入境游潜力有待进一步开拓。

放眼旅行社赛道更多竞争对手,中青旅(600136)去年营收尚可,但利润下滑:2024财年,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57亿元,同比上升3.34%;归母净利润1.60亿元,同比下降17.29%,原因为“人工、折旧摊销等成本费用压缩空间较小及投资收益减少”。从具体收入构成而言,三条所占比重较高的业务线——旅游产品服务、整合营销服务、景区经营营业收入,相较上一年分别增长58.13%、减少10.83%、减少7.12%。报告显示,中青旅两大核心资产乌镇景区与古北水镇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同比均有所下滑,构成了影响利润的不利因素。由于该类文旅目的地综合体的成本压缩空间较低,中青旅面临重构“内容力”、升级运营的挑战。阶段性来看,相较于“投资+目的地运营”的中青旅,“门店+产品”零售模式的广之旅,呈现更强的造血能力。

岭南控股的另一个现金流来源于酒店板块。旗下广州花园酒店实现营收4.58亿元、净利润0.31亿元,旗下中国大酒店实现营收2.98亿元、净利润0.2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酒店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1.09%、23.48%,可见传统高端酒店通过精细化运营,也能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较好收益。

而在岭南酒店管理板块,旗下岭南酒店实现营收2.59亿元,同比增长23.63%,但净利润则同比降低17.12%,主要由于所得税费用增加和成本控制问题。资料显示,2024年,岭南控股住宿业务布局由南向北延伸,岭南酒店受托管理都市酒店70%的股权,意图提高在北方市场的渗透率,全年新签约项目超250家,开业门店超170家。但规模扩张也明显暴露了成本压力,新市场培育初期,团队建设、品牌营销等投入刚性上涨,成为拖累整体盈利的因素,岭南都市酒店集团在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检验。

另一家实现利润增长的是众信旅游。其业务侧重于出境游,近年来与多个境外旅游局合作紧密,并通过数字化和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资料显示,出境游业务一度占据其总量的90%。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1.46亿人次,接近2019年水平,主要出境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各种行动和措施来吸引和方便中国游客前往。众信旅游归母净利润大幅上涨,体现在政策红利下,其较大的市场弹性和较高的核心业务增长潜力。当出境游龙头地位稳固的同时,众信旅游近年来也在推出多元化产品(如短途游、冰雪旅游)试图抢占国内市场。

携程、同程实现净利润高速增长

警惕对传统业务的过度依赖

在上市旅游企业中,携程集团2024年净利润相较其他更为可观。携程(TCOM)全年净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20%;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72%。

得益于国内出行需求的强劲复苏,携程住宿预定和交通票务分别同比实现25%和10%的营收上涨,成为总营收的主要贡献来源。此外,乘免签政策东风,入境旅游预定量同比激增超100%。

被视为竞逐高端市场和国际化布局领先的优等生,携程业务结构多元化且实现了高增长。其2024年住宿预订收入216亿元,比增25%,交通票务实现203亿元,比增10%,两大支柱业务合计占比78%。另外,旅游度假业务增速最快,比增38%,成为新增长引擎,商旅管理业务比增11%,实现稳步扩张。

另一个实现净利润双位数增长的是同程,被视为业界“增速黑马”,其2024年全年营收173.4亿元,比增45.8%,远超携程增速,创历史新高。国际机票票务量和酒店间夜量也增速远超同行。业界人士分析称,同程基于下沉市场的深耕和流量生态的驱动,从而实现高速增长。其年付费用户达2.38亿人,服务人次19.3亿,比增9.3%,70%新用户来自非一线城市;其依托微信生态流量,低成本获客优势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实现高净利润的携程也同样面临发展困境。尽管携程系(含同程艺龙、去哪儿)占据超50%市场份额,但美团、抖音等跨界竞争者通过本地生活服务和流量优势正在持续施压。例如,美团依托外卖业务引流,用户画像与携程的中高端商旅用户形成错位竞争,而抖音通过短视频内容吸引年轻用户,虽因佣金率上调暂时削弱价格优势,但其流量入口同样可以构成威胁。

目前,携程在中高度端商旅市场较为稳固,而同程、美团聚焦中低端市场,飞猪依赖阿里生态,虽然错位竞争减少了直接冲突,但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这也限制了携程向下沉市场的渗透能力。

另外,服务模式和用户需求的错配,也让携程在面对美团、抖音等“本地生活+旅游”场景竞争下显得步调迟缓。

业界人士分析称,与美团、抖音偏年轻用户,尤其是Z世代碎片化、本地化体验不同,携程善于以异地长途旅行为核心场景,住宿预订和交通票务合计贡献80%收入,旅游度假和商旅管理占比较低,且过度依赖佣金模式使其易受上游供应商(如航司直销率提升)挤压,抗周期波动能力较弱,须警惕对传统业务的过度依赖。

亚朵“卖枕头”大赚,华住负重前行

丰富零售业态寻求突围

酒店板块,两家上市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通过零售另辟蹊径的亚朵,另一个是规模与运营能力均表现出色的华住。在2024年报告期内,亚朵集团实现净收入72.48亿元,同比增长55.3%;归母净利润12.75亿元,同比增长73.0%。相比之下,华住集团营收较好,盈利则承压:2024财年,华住实现营收239亿元,同比增长9.2%,但归母净利润30.48亿元,同比下跌25.4%。

从经营指标来看,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以及“卷价格”的压力对二者造成的影响都较为明显。亚朵2024年入住率(OCC)、日均房价(ADR)、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分别为77.4%、436.8元、351.3元,与2023年相比均出现下滑。而华住中国业务入住率81.2%,同比上涨0.2个百分点;日均房价289元,同比降低3.2%;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235元,同比降低3%。

同样在酒店业务乏力的情况下,二者核心业务结构与盈利模式的差异使得利润表现最终呈现不同走向。亚朵零售业务成绩亮眼,营收增长强劲且毛利率高,和住宿形成双轮驱动模式,有效对冲了酒店方面的压力。报告期内,亚朵集团零售业务GMV(商品交易总额)达25.92亿元,同比增长127.7%,占总营收的30.3%。其中,枕头、被子等睡眠产品贡献显著。据相关资料,2024年亚朵深睡记忆枕PRO系列产品累计销量已超380万只,同比增加超2倍,被子品类GMV同比增长超300%。

相比之下,在营酒店数量是亚朵近7倍的华住集团,规模效应与成本压力并存。与专注中高端市场的亚朵不同,华住旗下经济型酒店占比近50%,其日均房价、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滑跌现象相较中高端类别更加严重,拖累整体利润。同时,2024年华住新开业酒店逾2400家,远超最初设定的目标,规模扩张造成人力、物业成本显著增加,转型轻资产模式也需要时间消化。

资料显示,华住已着手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力度抢占中高端市场。据奥维云网(AVC)发布的报告,中高端酒店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随着酒店巨头纷纷入局,该领域竞争必然更加白热化,奥维云网指出,“消费者对酒店客房配套产品的关注转向‘重体验、重品质、重便捷’,‘情绪消费’或成热点,这也就意味着中高端酒店必将朝品质化、细节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发展。”此外,华住集团也开始在住宿相关零售业务上发力,例如2025年世界睡眠日(3月21日)推出了M3记忆枕,意在瞄准3亿中国失眠人群痛点。

不过,虽然“卖枕头”收效明显,也有分析指出,亚朵在零售赛道上对爆款单品依赖较大,需提前考量需求放缓后的新解法。

二者在酒店赛道的竞逐可看出,亚朵凭借创新业态和零售增长实现“小而美”突破,而华住以规模优势稳居龙头。两者在品牌定位和战略路径上形成互补,也为酒店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如何凭借创新业态和零售增长实现突围,如何在规模优势上进一步探索盈利空间,将成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华侨城A增亏,复星旅文退市

“文旅+地产”模式陷入困局

包含旅游地产业务的旅游上市公司,华侨城A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544.07亿元,同比下降2.40%;净利润亏损86.62亿元,同比增亏33.42%。此外,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3.62亿元,同比增长56.67%。其中旅游综合业务收入为272.99亿元,占总收入的50.18%,毛利率为14.34%;房地产业务收入为269.14亿元,占总收入的49.47%,毛利率为11.54%。

华侨城A拥有27家景区,26家酒店、5个文商旅综合体、1家旅行社及1台旅游演艺,2024年合计接待8081万游客人次。旗下欢乐谷、世界之窗等是我国发展最早一批的主题乐园。业界人士分析称,仅从旅游项目数量而言,华侨城A在业界当是“数一数二”。多年来,其从主题乐园单一品类转型为文旅行业全品类综合投资运营商,只不过,因重资产投入和长回报周期,利润转化困难,运营成效不及预期。以华侨城在云南的投资运营项目为例,2024年3月,华侨城集团旗下香格里拉蓝月山谷公司、石卡雪山公司的破产重整投资人资格被迪庆州属国企迪庆开投集团竞得,而在此前,两家公司已连续多年亏损,2023年因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而进入司法重整程序。业界人士分析称,从表面上看,华侨城A的文旅项目是以门票为主的纯文旅,其实收入占比不足20%,客户受众市场相对单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未能构建,一系列表象背后更显示出华侨城对“文旅+地产”模式的过度依赖。

事实上,“地产+文旅”模式所存在的高投入低回报、资金链压力、同质化竞争、运营挑战、用地与知识产权风险以及区域依赖等各类风险问题在文旅产业具有一定的共性。

前不久,复星旅文完成了私有化退市的流程,对此,复星旅文表示,此举为长期充分实现公司的平台价值,转型为轻资产运营模式,并继续投资核心业务、建立可持续增长的引擎。业界人士分析,退市动因源于多重压力:一方面,复星旅文股价自2021年高点累计下跌65.6%,同期恒生指数跌幅38.4%,可见流动性枯竭;截至退市前,日均交易量仅占股份总数的0.1%左右,市值长期低于核心资产价值,比如三亚亚特兰蒂斯项目投入超百亿,而整体估值仅97亿港元,估值倒挂。另一方面,作为港股上市企业,复星旅文自2018年IPO后未再实现有效融资,股价低迷导致股权融资渠道关闭。目前,复星旅文正在从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型,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以减轻财务负担,并聚焦核心业务和品牌运营。公司还计划将三亚亚特兰蒂斯分拆至上海证券交易所独立REIT上市,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分析人士指出,两家企业的困境显现出“地产+文旅”模式在周期波动中的韧性不足,需要在认清市场需求结构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更为精细化的运营、IP创新和轻资产转型重构竞争力。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