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专题 >

深圳:文化软实力成为特区新的竞争力

经济参考报 | 2025-02-11 11:53:20

城市是人文最重要的载体。如果说创新是驱动一个城市进步的动力,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移民城市深圳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凝聚出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一张张展现特区文化的新名片,让曾经有“文化沙漠”之称的滨海城市深圳,逐渐成为汇聚先进设计、时尚创意的文化“蓝海”和“书香倾城”的“文化绿洲”,深圳经济特区不仅在短短的40多年中通过“深圳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还实现了文化崛起,呈现出实力卓然、“文质彬彬”的面貌。文化软实力也成为特区新的竞争力,以文化为支点的“人文经济”,正成为推动特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力量。

从“城市文化菜单”

到2750亿元文化产业

深圳音乐厅演出策划部的苏昊陈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每年60场公益演出再加上近200场商演及活动,把音乐厅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持续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演出,就是为了满足市民们的文化艺术需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特区新城深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连年推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文化菜单”,让市民们尽享“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从新春“关爱行动”“亲子科技探寻之旅”、市民文化大讲堂到光影艺术季、无人机和电子烟花秀等表演,从“十峰新春登山”、中国杯帆船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到时装周、设计周、文博会、读书月、“吾城吾歌”民谣歌汇、海洋诗歌季、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初步统计深圳全年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超过7万场次,其中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就有几十项,这意味着深圳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90场次的文化活动。

这份贯穿全年的“文化菜单”,是特区深圳送给市民们沉甸甸的“文化民生大礼包”。为了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文化福利,构建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还初步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十分钟文化圈”,895家公共图书馆(图书室)、32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就了“全城一座图书馆”。88个文化馆(站),7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市、区、街道、社区,加上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各类优质文化设施便捷可达,均实行免费开放并对接市民生活规律错时延时服务,部分场馆还提供24小时服务。

事实上,在不断满足特区居民就近享受多彩文化需求的同时,通过培育文化产业,深圳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多元开放、内外兼修的城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肌理,也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高品质平台,文化新空间、新场景不断涌现。深圳现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80个,其中“南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评国家级优秀基地,“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4年深圳又新增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近3000亿元。

以创新为引擎,深圳在文化产业中融入新质生产力动能优势,在“科技支撑、创意引领”下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从传统领域迈向创新赛道,目前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逾10万家,从业人员超百万人。据统计,2023年深圳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369家,营收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占全国文化企业营收的8.5%,逼近发达国家水平。文化企业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就有17家,其中符合文化新业态特征的有9家。

文化产业产值连年高速增长,业已成为深圳的城市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7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占GDP比重增长至8%左右。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新名片”

招徕创新创业者

让栖居在城市里的人们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成果,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特大城市,虽然没有北上广那样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但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上,深圳却是不遗余力,持续通过高规格的文化设施建设,搭载市民丰富多元的文化需求,实现了城市文化气质的凝聚和提升。

深圳特区成立以来,经历过两次文体设施建设高潮。二十世纪80年代,深圳在起步发展之初,就建设了深圳博物馆(老馆)、图书馆(老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深圳大学等八大文体设施,搭建了城市文化框架。2000年以来,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深圳不忘初心又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大运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

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精神磁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着眼未来发展,深圳又大手笔开始规划建设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新地标,掀起了特区第三次文化设施建设高潮。瞄准全球标杆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发展定位,深圳正规划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深圳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截至目前,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顺利开馆,进一步为市民提供了开放的城市交流客厅,打造了城市文化展示空间。有“湾区之眼”美誉的深圳书城湾区城即将开业亮相,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地标级文旅目的地。

如今,一个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群正逐渐成形,一张城市文化服务网络加紧织密,为深圳惠民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空间。仅2023年深圳就新增了21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设施,全市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超1800家,“千馆之城”名副其实。“这些重大文化设施不仅是深圳的文化新地标,也是人文湾区建设的新平台,是国际交流的新舞台。”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希望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同时惠及更多大湾区居民、国际友人与游客。

历史上曾是海防前沿的深圳,还不断发掘、活化和保护历史建筑与文化街区,投入巨资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包括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卫所大鹏所城、体现深港澳同源文化的南头古城、全球重要的商品油画集散地大芬村、客家古村落观澜版画基地、华强北科技时尚文化街区等,不断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形态,为文化惠民夯实硬件基础。多种多样的文化设施,正在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被深圳浓厚的创新包容文化吸引,越来越多港澳台和海外青年来到深圳生活、创业。香港青年陈宇峰在深圳宝安区筹建了海船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旨在引导和推动香港青年实现北上大湾区创业的人生梦想。成立5年来,基地吸引了近百名香港青年创业就业,累计有36个深港澳青年团队入驻,其中港澳企业24家。从这个基地走出去的部分品牌还开设了线下实体店。陈宇峰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会将电影特效体验中心、后期制作及电影主题概念餐饮等配套产业引入,打造‘湾区好莱坞’”。

特区文化“外溢”

提升软实力

早晨8点,深圳图书馆门前已排起长队;夜深人静时,南书房、悦读大厅里依然亮堂堂,坐满了沉浸在书海中的读者;早晚高峰地铁上,“上班族”手捧一本书,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情景并不鲜见……

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阅读已逐渐渗透到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中,2024年深圳图书馆统一服务借还文献总量突破2亿册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遍布全年,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深圳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书城书吧不仅是市民读书购书的场所,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每个区的书城都建在交通便利、人流最多的黄金路段,成为地标性建筑,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书城过周末,人们节假日约会聚会也最喜欢去书城。深圳在经济快节奏发展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特区人慢下来尽享“书式”生活,“书香之城”的氛围逐渐形成。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印记,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前深圳正着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塑造与深圳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并成功输出了特色鲜明的设计创意与精品力作:创新策划“吾城吾歌”——新时代中国城市民谣歌汇,设立中国城市民谣深圳首发中心;原创舞剧《深AI你》受邀参加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电视剧《青春之城》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与德国汉堡国立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深圳版歌剧《卡门》成功首演等。5年来,深圳共计有10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4部作品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作为新近崛起的“中国文化出海口”,深圳还凭借优秀文艺作品“出圈”“出海”收获国际影响力。原创舞剧《咏春》对武术文化、岭南文化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中国故事带向世界,“叫好”又“叫座”,展现了深圳文化力的国际化水准。自2022年底首演以来,《咏春》已在全球巡演232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情欢迎,成为深圳“文化出海”的精彩缩影。十余年来,成长于深圳的我国文化科技旅游领军企业华强方特,10部“熊出没”大电影在70多国影院持续上映,多次刷新中国动画的出口新高度,动漫作品海外影响力节节攀升,发行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浸润在书香中,耳旁常年聆听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和音乐,展览、讲座、论坛遍布全年,更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更加亮眼的“城市文化菜单”,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供给,更具竞争力的文体旅游产业,正在为特区居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继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2009年被世界知识城市峰会授予“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后,深圳还连续4次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连续6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深圳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文旅融合的火爆,还是“国潮”文创的出圈,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深圳带来了不竭的创造力,彰显着以文兴业、以文化城,推动深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独特力量。南海之滨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超大城市,也因此形成了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气质。正是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企业落地生根。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打开了一扇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窗口,为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