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推出近一年,万余个“骑手友好社区”在全国落地——多方共建,让社区“骑”乐融融
如今,骑手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网购、订餐、买菜、送药……他们走街串巷,来去匆匆,像城市“流动的血液”,输送社会运转所需的养分,串联起万家灯火。
为骑手提供更多关爱与保障,能够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也有利于提升社区广大居民的幸福感。
2024年1月26日,全国首批“骑手友好社区”三方共建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此后,骑手友好社区的探索遍地开花。项目落地近一年,情况如何?社区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找到各方诉求的融合点”
对骑手来说,怎样的社区才算“友好”?来到天通苑,记者与几名在商铺外等餐的骑手聊了起来,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答案——配送更顺畅。
“之前高峰时间不让骑手骑车进。”一直在天通苑附近跑单的美团骑手赵刚说,“现在全天都能进,门禁还能自动抬起来,送餐快多了!”
除了抬起的门禁,标出便利设施的骑手友好地图、路口处新设的指示牌、更醒目的发光楼号、新增的换电柜、专设的骑手停车点……细数社区的点滴变化,赵刚感叹:“从进门、停车到上楼、入户,送餐过程越来越畅通。”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天通中苑第三社区(简称“中三社区”)的社工康思阳介绍:“关键在于找到各方诉求的融合点。”
以看似简单的“进门”为例,骑手能不能进社区、怎么进社区,牵涉到街道、物业、住户、骑手等多方诉求。且社区规模不同、区位环境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影响骑手入户配送的原因五花八门,往往需要“对症下药”“一区一策”。
为此,“骑手友好社区”项目落地以来,天通苑北街道(简称“天北街道”)与美团党委共建,组织了多场恳谈会和协商议事会,配送站点、住户、物业公司等多方到场参与,邀请骑手代表反馈配送中的实际困难。
“大家聚在一起,把各自的担忧点和矛盾点说开,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康思阳说。
作为亚洲第一大社区,天通苑楼宇单元众多,结构复杂,加上此前部分楼号不够醒目,不熟悉路线的骑手容易在里面“打转”。如今让骑手们交口称赞的路牌、地图、发光楼号,都是社区与骑手、工会、物业等协商恳谈的成果。
而在望京街道等区域,不少大型小区出于安全考虑,实行人车分流,骑手只能步行配送。经过多方协商,部分小区率先开放地下车库给骑手驶入;美团还与物业公司合作实现技术对接,推出骑手专属“速通码”,一键登记、即时验证,只需几秒就能顺畅通行……
从2024年1月全国首个骑手友好社区在北京落地,截至2024年12月,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沈阳等地,已有万余个小区加入“骑手友好社区”,十多家头部物业公司与美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多方共商共建,合力寻找社区良治、配送畅通、业主满意的“最大公约数”。
“给我们最实实在在的帮助”
畅通配送流程之外,保障骑手劳动权益,也是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命题。
按照几名骑手的指引,记者来到天通苑北街道白坊“家圆驿站”。这里宽敞明亮,休息用的桌椅、充电线、雨具、冰箱、微波炉、应急药品、维修工具……常用物品一应俱全。仔细看看墙上海报,还能找到心理热线、生活补贴申请、健康咨询渠道等实用信息。
“平常送单的时候有什么需要,不用到处找,来驿站基本能满足。”骑手荣大哥说。这会儿没到配送高峰期,他就来驿站歇歇脚、充充电。
据天通西苑第四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赵芳介绍,像这样的驿站,附近还有十几个,面向快递员、外卖员等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放。里面的陈设由工会以及美团等企业提供,平日由街道统一安排志愿者看管维护。
环顾四周,记者被门口张贴的活动安排表吸引了目光:定期的义诊、理发、安全教育,还有做手工、包饺子……活动如此丰富,记者产生了疑惑:谁来组织?资源从哪来?骑手们配送之余是否有时间参加?
“每次都有不少人报名。”在驿站休息的骑手小田说,“只要手头没单子,大家都愿意来。”考虑骑手工作性质,社区组织活动往往安排在上午,与送餐高峰期错开。
对于义诊、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社区起到“资源链接”的作用。
“六月,我们请来天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给小哥们现场接种疫苗。”中三社区的社工辛迪嘉介绍,“还有骑手有法律相关问题,我们会帮他联系公益律师。”
为进一步提升骑手的工作福祉,各地还进行其他探索与尝试。比如,在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董各庄村,社区联手物业管理公司、餐饮管理机构,为骑手提供食宿。公寓推出骑手专属租房折扣,还配备免费咖啡厅、健身房、图书室;食堂十来块就可以吃一顿,且根据骑手工作特点,加大餐量、延时用餐等。
在维护骑手劳动权益的过程中,社区为何如此重要?
“与传统职业相比,骑手在劳动中需要与不同社会主体频繁互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认为,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参与。作为最贴近骑手日常工作过程的基层治理单元,社区承担着感知骑手需求、沟通协调各方、整合社会资源的责任。建设“骑手友好社区”的意义也在于此。
荣大哥告诉记者:“现在平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社区。平日里社区的这些关心,是给我们最实实在在的帮助。”
“见了面就和朋友一样”
白坊驿站内,一则“长期有效”的“骑士团志愿服务队招募令”引人注目。
“现在我们志愿服务队的群里已经有200多名骑手。”赵芳拿出手机展示,“主要就是‘随手拍’。看到哪栋楼的灯不亮了、电动车进楼了、单车乱停放,都可以在微信群或者小程序里上报,督促社区解决。”
由于骑手配送常常走街入户,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和安全隐患,天北街道党群便搭建起志愿服务平台,引导骑手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安全隐患排查、环境整治、建言献策等方式,参与社区基层治理。
提到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原因,荣大哥直言:“全凭自愿。社区在驿站准备了很多方便骑手的东西,我们应该互相回馈,有来有往。”
在中三社区60号楼,一名美团骑手小哥被聘为“荣誉楼门长”,凭借着门清、人熟、见识广的独特优势,在公共空间改造、楼门文化建设、非机动车停车棚增设等公共议题上提供独特“骑手视角”,助力社区环境更加便民。
除了邀请骑手共治,人际友好也是骑手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住户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社区流动网格员和荣誉居民,骑手对社区产生更多归属感,与社工、住户的距离也拉得更近。
“这个片区的骑手,尤其常来参加活动的,我们基本都认识了。”辛迪嘉说,“有什么事总会请他们帮忙,询问他们意见。见了面就和朋友一样,会问候一声‘吃了吗’‘冷不冷’。”
常上门配送,骑手和社区居家的老人们也建立了联系。“西三社区有个老太太,耳朵不太好。”赵刚说,“她女儿知道我总送,就交代我一定要使劲敲门,敲开门后再帮老太太把餐盒打开。”有了这样的经验,每次遇到类似情况的住户,赵刚都会留心记下,在微信群里提醒其他骑手配送时“多些耐心”。
骑手友好社区的建设推广,让越来越多骑手与社区成员有了更真切的互动与联结,对工作产生更多认同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