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学习,可以是一次旅行。这个暑期,以名校游学为代表的研学旅行异常火爆,知名高校、博物馆、科技馆成为“最热”的研学场所。然而,部分研学项目因游而不学、价高质低引发家长怒批。名校游变身“与校名合影”、日程安排“开盲盒”,排队“漫漫无期”、学习变成“席地打游戏”,消费体验感的不尽人意,暴露出部分文旅场馆和研学机构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服务欠缺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这些研学项目本身过于商业化的包装,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违背了教育的逻辑。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其好处显而易见。比如,走进名校学府,实地感受其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独特魅力,接受知识的洗礼;深入历史名人故里,共寻古人先贤的足迹,触碰历史的厚重;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的奥秘,启迪科学探索的求知欲……“百闻不如一见”,这样润物无声的熏陶,给学生种下一颗求真向上的“种子”。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集沉浸式探究、学习、体验于一体的研学旅行无疑是家长最好的选择。同时,离开父母“独自”远行,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还能面对更多“突发状况”,学会做出选择、融入集体生活、提高安全意识。
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的研学,不是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能等同于一般大众化旅游的“走马观花”,而是一堂课前有方案、活动有备案、课后有答案的社会实践课。作为组织者,要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程序,做到有主题、有任务、有线路、有人员分工、有行程安排。在这场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一组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研学旅行数据显示,近年来,参加研学的学生人数持续上涨,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作为新兴业态的研学旅行,市场前景向好,势必需要不断完善配套的行业规范,健全相关制度体系。2019年,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了《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规定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术语和定义、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意味着相关部门已经从从业资质这一基础要件开始破题,护航研学旅行这一朝阳产业行稳致远。
“行”是手段,“学”是目的。把握研学的核心功能,遵循教育的逻辑。让学生来一场知识与旅途的邂逅,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真“研”真“学” 回归教育本真,收获一段别样的风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桂菊(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