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出台深化行动方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推进到新阶段。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地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育人方式落后、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以及统筹指导力度不够的情况,特别是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实验教学、培训研修等支撑方面,相比预期还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为处理好统一规范管理与激发改革活力的关系,引导各地各校将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引导校长、教师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育部近日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启动,这必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它将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
二、如何使深化行动方案落地
1.做好课程方案落地规划。学校“一校一策”的课程规划要着力做好三件事。一是校长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主张和校情,对学校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做系统分析,提出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从构建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开展校本教研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二是学校各教研组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研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从学科出发制订学科课程实施纲要;三是各学科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情与教材对单元进行设计、优化,制订好单元学案或学历案。
2.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行动方案的落地取决于课堂教学方式。一要重塑理念。学校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让教学成为师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二要整体设计,从主题的确立、素养目标的转化、学科核心概念的凝炼、学科实践的开展、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进行系统的路径和策略探索,同时,对如何进行班级共同体建设、学习空间拓展和弹性课时制保障等措施也要细化;三要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四要建立教学反思文化,用有效评价方式总结课程实施过程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改进优化,从而寻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3.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如何克服当下科学类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通过“做题”掌握学科事实、熟练知识技能的普遍现象?主要有四条路径可以考虑:一要从使命(要我做)中培养出兴趣,进而发展为热爱,形成个人追求(我要做)。二要让课程适应学生。在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科学类选修课程。三要强化学科实践(实验教学)。即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应用过程,理解学科概念,发展学科思维,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试错力。试错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科学实验大多都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没有坚持很难有创新突破。
三、如何使深化行动落实得更好
1.增强使命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关注并克服当下课堂和学生学习的功利化现象,树立起“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信念。“为未来而教”要从“为思维而教”做起,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面对复杂问题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未知而学”要从深度学习开始,努力促使学生从基本素养向核心素养深化,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从全面发展向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提升,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创新赋能方式。新技术的进步持续改变着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方式,以及教育体系的组织方式,它也将赋能于教师使行动方案更有效地落地。一是有效挖掘数据,提升教师学科数据使用分析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教师资源搜集和运用能力;三是保持新技术与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的一致性,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四是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多维度评价能力。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拓展学习渠道,丰富教学情境,及时反馈矫正,促进知识理解和素养发展。
3.建立合作文化。团队合作是现代学校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促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关键要素。一要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明确学校的愿景和目标,以此为驱动力来实现共同的成功。二要抓校本教研的力量,立足课堂教学研究,使“课改”变成“改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建立持续的学习文化,帮助每位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保持竞争力。(任学宝,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