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记者 孙存准 通讯员 杨祝学 谢建华
种水稻就像种韭菜,割完一茬还能再收一茬,这种颠覆传统的“再生稻”,卓然成为永州增加优质粮食供给、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特色产业。
2021年,全市共推广再生稻37.7万亩,再生季亩产162公斤,两季合计685公斤/亩;2022年,再生稻种植面积57.6万亩,较2021年增长53%。特别是今年在4个县市区6个乡镇9个村已连片种植的优质中稻示范基地,建设了8个(总面积为1790亩)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点,取得明显成效。11月,省农业农村厅向我市拨付再生稻高效生产示范扶持资金30万元,以示对我市再生稻高效生产示范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
(资料图)
“再生”魅力
再生稻是由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光照、养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下,使之萌发出再生芽蘖,并进而抽穗、成熟的一茬水稻。上世纪90年代,我市在杂交中稻种植区自发试行再生稻,与只种一季中稻相比,增加了一季粮食产量,但受品种、生产条件、种植技术等限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近年来,随着种粮成本逐渐提高,双季稻生产面临风险大、用工多等问题,农民种植意愿不强。而再生稻不用二次耕地和播种,能节省人工和种子等支出,且再生稻米的米质好、口感好、香味浓,销售价格高,种植再生稻的农户增多,但由于产量偏低,仍没有大面积推广。
随着再生稻品种、配套技术的逐步成熟,再生稻种植在水源温度光照等资源种植一季稻有剩余、种植双季稻又不足的地方的优势逐渐显现。我市趁势而上,扎实开展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市里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全程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依托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组织市农科所等单位相关技术专家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乡镇组织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全程负责示范点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落实工作。
示范效应
今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省水稻研究所,组织相关县市区开展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多点示范,在祁阳市肖家镇、龚家坪镇、黎家坪镇,冷水滩区牛角坝镇,零陵区邮亭圩镇,江永县潇浦镇等4个县市区6个乡镇9个村建设8个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点。头季稻于8月2日至22日收割,实收测产平均亩产651.9公斤,实现了头季稻600公斤/亩的产量目标;再生稻于9月20日至10月31日收割,平均亩产283.2公斤,实现再生稻250公斤/亩的产量目标,两季合计平均亩产达935.1公斤,达到头季稻+再生稻模式周年亩产850公斤的产量目标。其中,江永县潇浦镇团结村甬优4949头季稻实收测产平均亩产782.3公斤,再生稻实收测产平均亩产421.8公斤,两季合计达到1204.1公斤。
根据8个示范点的情况测算,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比双季稻亩纯收入增加597.9元/亩。同时,示范点辐射带动基地周边乡镇农民近万人,人均增收约250元。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点已经成为全市再生稻生产示范样板,为再生稻生产朝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祁阳市肖家镇九牛坝村种植大户袁养俭说:“我今年第一次种了300亩再生稻,头季亩产量达到687公斤,再生稻亩产285公斤,虽然和双季稻比产量低了点,但再生稻省时省力,亩成本节约300元左右,亩种植效益要多出500多元,效果非常好,我明年还要种。”
创新模式
多点示范的实践表明,我市再生稻高效生产示范创新了模式,集成了技术。
——创新双季稻稻作区“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区域高效种植模式。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既减少了水稻生产需水总量,避开了双季稻用水和用工高峰,又获得了双季稻的收成,是南方丘陵双季稻稻作区水资源、劳动力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种植区经济高效模式之一,对稳定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价值。
——创新集成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筛选头季稻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抗倒伏,稻米品质温度钝感,适于本地的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集成应用头季稻+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管理技术;头季稻+再生稻主要生产环节实施全程机械化,选用稻桩低碾压率的收割机械;全生产季节推行防灾减灾技术。祁阳市肖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拥刚说:“今年高效生产再生稻项目的实施,颠覆了我对再生稻的认识,明年大面积推广更有信心了。”
——初步筛选出适宜的再生稻品种。从再生稻种植区推广品种和新审定品种中选取103个品种在祁阳市培子湾村开展再生腋芽试验,通过再生芽出苗、成穗试验和产量、米质、抗性等性状综合分析,筛选出隆晶优1212、深两优5814、隆两优华占等十多个适合永州地区栽培的品种(组合)。8个示范点的再生稻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表现,表明荃优粤农丝苗、甬优4949、天龙一号等也是当地再生稻适宜品种。
——创新丘陵地区再生稻收割方式。配合了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开展再生稻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专用设备应用研究和攻关,通过结构优化、采用轻质材料等减轻收割机重量,总体可使稻桩碾压率由45%降低到约21%,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但仍处于研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