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专题 >

全球焦点!《理响永州·故事荟》第十一期:钟水河畔“红军渡”——一块门板连着鱼水情

潇湘会 | 2022-11-03 21:54:04

这儿是蓝山县土市镇新村,蜿蜒秀丽的钟水河静静流淌,沧桑古树,千年古渡口,似乎仍在深情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长征路上红军抢渡钟水河的感人故事。

那是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中央纵队及红一方面军八万六千余人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战略大转移的征途。10月20日—11月11日,彭德怀将军指挥红三军团向西进发,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18日早晨,红三军团一部到达蓝山县土市镇新村钟水河边的古渡口。一时间,河畔战马嘶鸣,军旗猎猎,人头攒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可偌大的河面上竟然没有桥!连摆渡的艄公远远看到大军来临,也吓得赶紧跑了,只留下一艘小船在对岸的大树下晃悠。

前有大河挡路,后有追兵紧逼。怎么办?兵贵神速,红军指战员当机立断:架浮桥,抓紧时间渡河!

红军首长派出两名会水的战士凫水过河,先把渡船划过来,再派一个班的红军指战员,乘船到对面村庄(土市新村)求助。可是,村里看不到一个村民!原来,看到大军压境,村民们纷纷躲到了深山里去了。没有村民的允许,红军是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架桥这事怎么办?

就在红军将士犯难的时候,一座民房里隐约传来了呼唤:“是红军吗?“是的,乡亲们!我们是红军!”“真的是红军,红军回来啦!红军回来啦!”村民听说是红军,奔走相告,很快,村民们都激动地回到了村里,全村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为什么村民们这么欢迎红军呢?其实,土市新村一直有革命的传统,群众基础非常好。1927年大革命时期,蓝山的农会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革命的种子早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就在8月底,萧克将军率领的红军第六军团曾经借道经过这里。由于红军军纪严密,不仅对村庄秋毫无犯,还帮助解决村民的困难,村民们认识到这是真正的人民军队,与红军结下了深厚感情。所以,一看到红军,他们仿佛遇到了自己最亲的人。

高兴之余,得知红军队伍需要帮助,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在指战员的统一指挥下开始架桥。整个村庄都忙碌了起来:拆门板、抬杉树、搓麻绳,收集铁钉、斧头、绳索、……还有村民背来了家中准备建房的杉条,许多村民甚至连自家的门板都拆了下来做桥面。

然而,有一块特殊的门板却让指战员犯了难。这块门板是一位名叫李可铁的老长工捐献出来的。五十多岁的他孤身一人住在一间狭小阴暗的老屋里,这块门板外出干活时,安在门上是门板;回家卸下来是切菜的砧板;休息时,又是板凳;夜晚,则成了他的床板。

“多功能”门板可是老李心爱的宝贝。当他把门板背到了河边时,村民劝他说:“老李,你这块门板还是莫捐出去了,捐出去,你夜里睡什么?拿什么切菜?红军架浮桥也不差你这块。”得知此事后,指战员坚决不收这一块门板,劝老李把门板背回去。但是老李却执拗地不肯离开。

原来,两个多月前,红六军团经过新村时,老李病倒在家,几天都没有吃过什么东西。红军知道后,不仅让军医给他免费看病,给老李做炒面吃,还送给他一些干粮和一斤多猪肉。老李躺在床上,热泪盈眶,恳求跟红军走。但由于老李年纪大了,又在生病,红军委婉地劝他在家好好养病。

两个多月来,老长工几乎天天都在念叨着红军的好,现在,红军又来了,说是要架桥,那他就是再珍贵的东西也要拿出来的。他说:“架桥是大事,是救命的大事,你们就别劝我了!”

就这样,军民一心,无往不利。很快,一座坚固的浮桥建成了!看到这一切,红军首长眼睛润湿了,多好的百姓啊!红军大部队通过浮桥迅速完成了渡河,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迈开了转战湘江的坚毅步伐。

从此,这个古渡口军民一心架桥的故事,成了新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2015年,蓝山县政府将古渡进行修葺,增设石栏,并立有“中国工农红军渡口”纪念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军渡”。

如今,渡口依旧,但军民渔水情深的故事还在延续和发展。面对新冠肺炎肆虐,人民子弟兵星夜驰援;面临洪水威胁,人民子弟兵闻“汛”而动;面对山火漫延,人民子弟兵“向死而生”!民拥军来军爱民。只要军民团结如磐石,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军、富民、兴国的磅礴力量!

标签: 红三军团 中央苏区

  • 标签:红三军团,中央苏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