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湖南永州市厚植“金不换”的生态优势,通过党建引领人才集聚,管理提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粮油、果蔬、竹木、茶叶等七大优势产业脱颖而出。全市累计培育出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9家,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超过400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资料图片)
集研发推广、企农合作、保护收储、精深加工、体验营销等于一体,永州的现代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永州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发力供给侧
生态加持,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
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多山区地形,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等,永州的水土光热条件得天独厚。
同时,蔬果采收后,24小时内便可端上粤港澳市民餐桌,有利于保持鲜度和营养——地理上的邻近,便于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前,永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探索与当地农户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推动农户面向市场发展农业——政府部门牵头,联系优质企业,以“订单+保护价”方式,与当地农户签订农作物种植协议。有了保障,永州迅速实现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产品数量的同步提升。
在此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永州农产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要想种出优质农产品,还要引导和帮助农户迈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永州市农科所研究员欧阳国春说。
于是一场调整发展战略,进行产业、模式、产品大升级的“提质行动”迅速开展起来。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建设“两基地一中心”,发展“两茶一柑一菜一药”特色农业,打造六大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抓好精深加工,以蔬菜、柑橘、油茶、植物提取等产业为重点,引进先进加工专利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创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聚焦需求侧
科技赋能,产学研一体育先机
好种才能培育好产品,好产品才能让百姓更健康。
为了不断改进农作物育种技术,永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大力进行优质农作物育种创新攻关,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调研发现,种业创新必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一方面加强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加大育种技术攻关投入,推广农作物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等为核心的增产关键技术,在主要农作物育种“卡脖子”技术上力争新突破。另一方面,四处求贤,与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邀请湖南农业大学学者专家来永指导,2018年以来,先后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建立了“农作物品种改良院士专家工作站”“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站”,并与10余位农作物领域权威专家进行深度合作。截至目前,永州在全市建设示范基地12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余个,新技术3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件,发明专利2件。
有了产学研科技成果做后盾,一批农产品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冷水滩伊塘蜜柑、祁阳观音滩镇贡油、新田东升富硒蔬菜等农业特色小镇,祁阳三农田园、零陵永州之野田园、蓝山舜水田园等田园综合体……一幅永州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首先要培育出更多优质品种,生产出更高品质的农产品。种植源头上向优、向好、向绿,为百姓的餐桌把好第一关。”欧阳国春说。
迈向高质量
全程监管,守住湘江源头好味道
百姓“小餐桌”包含“大民生”。
为了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永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寻求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采用集成化与一体化设计,将追溯系统、智慧农业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到同一个数据平台,企业主动记录追溯与第三方区块链追溯相结合,建立起永州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追溯平台,形成了追溯数据能够互相佐证、系统数据共用共享的智能链,全方位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
此外,永州在化肥减量、农药减量等问题上炼出了一套“看家本领”。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恢复发展绿肥、普及秸秆还田和水肥一体化等重点农艺技术措施促进化肥减量。以“五新同步”(新测报、新药剂、新药械、新技术、新方式)为技术路径,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促进农药减量与控害保安双赢。
与此同时,全流程监管细致到了百姓餐桌。通过建设“永州味道”体验系统开展大众科普,常态化开办柑橘、蔬菜等专题节会展会,永州市农业农村部门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到端上餐桌的每一个环节,用心品味优质粮的食用品质,品出一桌好菜的真正味道,深化对中国优质粮的认知。
“我们不但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要让百姓的饭碗盛满优质粮,守住我们湘江源头的好味道。”展望未来,欧阳国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