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专题 >

【环球聚看点】湖南日报观察版头条丨绿色金洞春常在——永州市金洞管理区推行“林长制”一周年综述

湖南日报 | 2022-07-13 16:09:18


(资料图片)

刘福华 邓红波 廖义刚

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直通农家,一栋栋整洁的小楼错落有致,一片片绿色的产业基地映入眼帘……金洞管理区肩挑“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稳步推进“林长制”,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林业与富民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路。

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屏障

前身是全省最大的国营林场——永州市金洞林场,2006年设立金洞管理区,与金洞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

“绿色是金洞最亮的底色,生态是金洞最大的优势,林木是金洞最好的资源。”金洞管理区党委书记、总林长陈莉说,“我们要勇挑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担,进一步擦亮绿色底色,筑牢绿色屏障。”

如今,金洞林地总面积76万亩,森林蓄积量387万立方米,连续35年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空气质量保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优良率100%,地表水2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I级水质标准,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平均高达22000多个。85.26%、85.61%、85.92%、87.74%……这是2018年以来的森林覆盖率指数,逐年递增的数据彰显了该区夯实林业主导地位。

创新思路,守好绿色资源

在金洞金白河畔、楠木大道两边,机关、校园内……今年新栽的楠木、红豆杉等树木绽绿吐翠,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沿着贯穿全境的木牛二级公路,两旁绿意无限,层次分明的杉木林浪,将人工造林的历史刻在大自然的脸上。

“不挖山、不砍树、靠生态、能致富”,这是金洞当地老百姓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曾几何时,金洞人沉迷在粗放式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砍伐模式,在“毁林取利”思想主导下,人称“绿色宝库”的金洞也曾满目疮痍。经历了壮士断腕、痛定思痛的反思与悔悟,金洞人终于从“林长制”中找到了解决生态难题的金钥匙。

全面强化组织领导,深入推进“林长制”,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职责和责任区域,落实区、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机制,建立了“一长三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将全区按照行政村区域划分88个网格,实现林长组织体系全覆盖。

一方面,他们加快植树造林进度。2021年,全区完成造林改培1.47万亩,造林更新3950亩。今年一季度,全区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900亩,退化林修复7900亩。

另一方面,他们强力推进林业基础建设。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三边”绿化工作,每年完成造林1万亩以上、“三边”绿化大苗1万余株。严格林地保护和征占用审核审批,加大对各类建设工程使用林地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督力度,有效防止了林地资源流失。

在金洞635平方公里沃土上,拥有野生动物300余种、木本植物568种、药用植物100余种,其中古树名木达1595株,入列 “全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更是响当当的“中国楠木之乡”,数十个国字号荣誉在身,成为全省实行林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典范。

锲而不舍,加速绿色崛起

金洞围绕山林做文章创效益,确定以“一核两区”为总揽,即突出生态保护核心,打造碳汇经济先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吹响创建国家“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冲锋号。

以开展碳汇经济先行区建设试点为契机,金洞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打造湘南地区“最大楠木景观”,扩大森林碳汇储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多领域多层级低碳零碳化发展模式。

以“林长制”催生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点绿成金”助推乡村振兴。全区兴办各类种养合作社112个,发展高山有机蔬果、水稻、中药材、野生茶等4万余亩,放养土蜜蜂3000余箱,养殖黑山羊、黄牛、藏香猪等2万余头,覆盖1735户6923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培育珍贵苗木基地,发展楠木、香樟、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苗木5000余亩,年产苗木1000万株,年产值2000万余元。先后在10多个村实施了1万多亩的南竹低改项目,覆盖近2000户脱贫户,通过竹笋加工,每户平均年增收5000余元。

打造“金白河生态廊道示范线”百里画廊,布局“漂流主题、红色旅游、楠木文化、生态文化、高端民宿、康养休闲”六大旅游产业集群,将以楠木为主的珍贵树种产业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串珠成链”,彰显生态旅游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生态发展,绿色崛起。金洞正稳步推进“林长制”工作,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开创林业发展新格局,谱写生态金洞新篇章。

标签: 森林资源 金洞林场 生态旅游

  • 标签:森林资源,金洞林场,生态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