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与此相应,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不可忽视。
1、留意老年人的语言问题
进入老年阶段后,个体面临的语言问题主要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导致的语言能力退化与临床语言障碍,以及因社会角色变化形成的语言交际问题。
生理性衰老导致的语言能力退化。生理性衰老是指成熟期后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过程,其中包括大脑认知衰老,这会使很多老年人的语言能力退化。生理性衰老是必然的,最显著的现象就是因发音器官衰老造成的音质改变,感官能力退化(如听力、视力下降)造成的语言理解困难,认知衰老造成的张口忘词现象,以及句法复杂度下降、谈话缺乏重点或较易偏题、阅读理解或书面表达能力下降等。当然,不同个体的语言能力退化情况具有差异性。如果个体进入老年阶段后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身心健康、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则可视为“成功老龄化”,此时个体的语言能力相对而言保持较好或衰退较缓。
病理性衰老导致的临床语言障碍。病理性衰老指包括罹患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脑卒中、帕金森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原因,造成大脑组织结构改变及认知能力下降,发生语言受损及障碍,可表现在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多个语言层面。以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老年患者的语言障碍随着病情发展渐进式增多,早期表现为词汇提取困难、理解具有难度的话语时出现问题等,中后期则说话内容空洞、前言不搭后语、句法错误增多,出现语篇理解及句法加工障碍;病程后期,患者的语言流畅度严重受损,会自言自语或无意义重复,出现谵妄话语或言行激越,最终发生少言、缄默等。
社会角色变化形成的语言交际问题也不容忽视。个体在老年阶段具有独特的社会角色,并伴随相应的心理特点,因此语言沟通与社会交往特征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相关问题涉及老年人在健康医疗、养老照护、乐龄教育、社区活动等情景中的语言沟通,老年人语言交际与身份构建、代际沟通、成功老龄等之间的关系,老年人社会参与及语言欺诈识别,媒体话语中的老年形象构建,特殊群体老年人的语言沟通与社会参与,以及老年人临终关怀与语言抚慰等。
2、解决老龄语言问题需多方努力
语言问题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等密切相关,个人、家庭和社会需形成合力解决老年人语言问题,满足相应的实际需求。
充分利用语言活动促进个体实现积极老龄。
语言是个体发展、人际交往及社会参与等的重要媒介。家庭和子女可充分利用语言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老龄观,提高自我认同,并促进社会参与。已有研究表明,语言与衰老之间具有重要交互关系,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进行母语与外语的学习与互动、阅读与写作,可有效改善认知能力,延缓衰老。家庭、社区或机构可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各类资源,引导老年人进行口语交际、朗读背诵、立体阅读、书面写作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帮助维持或改善语言能力的同时,实现个体积极老龄。
重视老年疾病语言标志物及相关语言干预。
语言是多种老年疾病的早期临床标志物,促进语言沟通也是特殊老年群体照护中的现实需求。老年人自身和家人要留意生活中各类语言标志物。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抑郁症等疾病均有外显的语言表现。医疗康养机构、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应重视通过老年人语言表现来进行某些疾病的早期筛查与评估,开展言语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服务特殊老年群体的语言认知康复,延缓语言能力退化。
另外,随着病程推进和认知衰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老年人会出现言语粗暴、少言缄默等情况,照护者对如何与该老年群体进行日常沟通、情感交互等存在现实需求,需要相关机构提供帮助,提升与老年人的沟通效率,改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质量。
满足老年人社会交际中的各类现实语言需求。
老年人在各类涉老事项与生活场景中均会涉及语言问题,存在实际的语言需求,如健康医疗、养老照护、乐龄教育、社区活动等情景中的社会参与等。在老龄社会中,社会各方的语言信息传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语言交际特点,思考社会治理与老年人语言信息资源的公平问题,构建多维度、精细化的适老语言服务与信息沟通形态。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我国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技术困难,正遭遇“数字鸿沟”。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解决问题,如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提升老年人语言信息素养,积极进行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等。相关举措将有利于老年群体保持良好认知能力、提升智慧社会参与度,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语言信息体系的构建。
3、发展老年语言学服务老龄社会
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是老龄化社会各方必须思索的重要问题。对老年人语言衰老及障碍的研究,是提供语言训练、延缓衰老、促进积极老龄的基础;对老龄社会中老年人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和完善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信息交流渠道与方式、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前提。
目前,针对服务老年个体的语言需求、解决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国际上已形成专门的学科分支——老年语言学。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可以用“一体两翼”概况:“一体”是研究老年人语言衰老与障碍的特征及机制,“两翼”分别是研究和解决老龄社会中的各类语言交际问题,以及研发延缓或改善老年人语言能力退化的服务或技术。老龄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对老年人及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研究较为深入、应用领域广泛,但我国老年语言学发展尚存在三个明显的“不平衡”:一是老龄社会语言问题的复杂性与老年语言学研究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我国老年人改善语言生活质量的需求与研究成果应用范围及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三是国外老年语言学发展水平与我国老年语言学现状之间的不平衡。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发展老年语言学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要求。这些均与解决老龄社会语言问题、提供语言服务相关。
我国发展老年语言学,要率先攻克在老龄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语言学问题,主动服务“脑科学”等重大战略性科学攻关问题的研究等;持续开展应用性研发,如面向老年人的语言能力量表编制、提取相关老年疾病的语言标志物、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研发语言障碍的筛查诊断系统等;服务老龄化社会治理,积极开展社区语言认知障碍筛查、科普,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设语言课程或活动以提升老年人语言素养和交际能力、促进积极老龄化。(作者:黄立鹤,系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