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鹦鹉”来得比较急,它最早于6月11日在菲律宾东部形成热带低压,到6月12日,其中心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部,中心风力达到7级,风速约15m/s。于当晚20时加强为热带风暴(即台风)。气象部门预计它将于14日中午时分登陆广东沿岸后将逐渐减弱,最终消失,整个台风持续时间大约只有3天,属于比较短命的台风了。
上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第2号台风“鹦鹉”的发展走势和时间表,图片显示在14日登陆时,其风力约为9-10级,风速约23-28m/s。属于热带风暴到强热带风暴级别,不算特别厉害。可参考图下方的台风分级,它实际上还没到台风级别。
预防强降雨
现在预计会在中午时候登陆,将为周边地区带来强降雨,台风中心附近降雨量将超过100mm,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地区降雨量可能达到80-120mm,最高甚至可达160mm。如果是在下图深蓝色地区的读者注意了,特别是有小车的做好防范工作……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好了,做完防范工作我们来看看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对于台风真正的形成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气象学家已分析出一些基本台风形成的基本要素。
1、温暖的海面
我们知道台风都是在海面形成的,而且通常是在空旷的海面。海水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以上,大约是26.5摄氏度,因此它只会发生在夏季。而且这个温度需要到达60米深度左右,原因以后儿解释。
2、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转动的,没有例外,这就是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当地球自转时,由于赤道转得比较快,南北两端转得比较慢,因此,速度较大的地方的气流会带动速度较低的地方的气流运动。而我们的地球是从西往东自转的,因此,由速度快的赤道带动的气流向北就会逆时针转,向南就会顺时针转。倒不是北半球不会产生顺时针转动的热带气旋,比较微弱的热带气旋是在很局部形成的,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顺时针转动的热带气旋都无法形成台风。由于需要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此赤道附近也无法形成台风。
具备以上要素的广阔太平洋海面上,一些微弱的热带气旋在温暖的海面上形成,这些气旋中心附近会产生一个低压的区域,高速旋转的气流会翻动海面,中心低压区也会使经过的海面抬高,这样将导致海水剧烈翻腾,如果温暖海水(26.5摄氏度)的深度不足(小于60米),在剧烈的海水翻腾对流中将导致海面温度下降,海面失去足够的热量对刚形成的襁热带气旋将是致命的,它很快就会减弱消失。因此,温暖海水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台风才能形成。
当海面蒸发的水汽进入气旋,会被周围气流带进中心的低压区,并随气流向上运动,这过程中水汽开始凝结并释放出热量,而被释放出的热量又加剧了气旋的运动,这样热带气旋不断增值,最终一个拥有强大风速的热带风暴就形成了。
每一年都会产生数数十个台风,这些台风一旦登陆都会对沿海地区的人民造成损失,但我们无法阻止台风的形成,也无法避免它对人民造成的损失,不过所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能准确预测台风来袭,因此能尽可能地避免损失,也许将来,我们的气象学家能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