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北宋东京汴梁的“勾栏瓦肆”,到如今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剧院区,虽然跨越千年,演艺产业一直是衡量中外文化都市的重要标杆。遍查各历史时期的演艺产业,可发现一条规律,即演艺机构的集群模式在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活力与创新力的提升,并影响商业蓬勃发展。
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IP,打磨成为世界级的演艺IP,全面孵化演艺IP的生态链,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演艺集群生态圈,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必经过程。演艺集群的硬件建设以及文化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是回馈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两者巧妙结合、相互促进,演艺集群才能对城市的建设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
勾栏瓦肆:中国版演艺集群
作为宋代城市娱乐中心的瓦肆,“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易聚易散也”。一个瓦肆中含有多个小场地,这个场地称为勾栏。这种设施是用杆子、绳子或布幔之类的东西来进行拦隔而形成。瓦肆是各类艺人展示自己技能的场所,其表演内容可谓五花八门,百花齐放,汇集了各种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文体娱乐形式。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及讲史、傀儡戏、影戏、杂技等节目。
这些百戏杂技艺人之间竞争相当激烈,技能高的艺人方可真正立足,而技艺不佳者不能入“勾栏”。这一优胜劣汰的机制也不断刺激着百戏杂技向更高水平发展。
根据郭彖《睽车志》、元代无名氏杂剧《蓝采和》和金元时期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等文中的记载,宋元的勾栏都设有围墙和门,并有人把门收费(也有演出过程中向观众收钱的形式),凡入内看戏者均需付费。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瓦舍勾栏每天都有演出。在这里,吃、喝、娱乐一应俱全,“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瓦肆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掀开了中国娱乐史崭新的一页,成为宋代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最典型的注脚之一。
古代东京汴梁的勾栏瓦肆早已远去,然而它的运营模式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湮没不存。相反,这种模式在千百年后的现代社会得到了印证。
百老汇:当代演艺业的世界标杆
论及成功范例,纽约百老汇是当今世界都市演艺产业绕不过去的行业标杆。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制作流程、运营模式等诸多方面,都能为当代城市演艺产业发展提供思考与参照。
百老汇音乐剧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核心要素在于IP的开发与衍生价值系统的打造。一整套由优质剧目IP系统衍生出的演艺集群生态圈,更是属于万亿级规模的巨大市场,其延伸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也不可估量。2017年至2018年演出季,百老汇观演人数突破1379万人次,为同期纽约及新泽西的10支职业球队赛事的现场观众总和,其中61%的观众为游客,为纽约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核心剧院区的百老汇为纽约市经济创收170亿美元(含票房收益),并为纽约市提供8.7万个工作岗位;主要功能为打磨、孵化新编剧目的外百老汇自1959年以来诞生过6479部作品,有5万余名从业人员、15万名支持人员,下辖84座剧场、26家戏剧公司;而非营利性的超外百老汇下辖约500家戏剧公司,每年创作2000部作品,约有4万名从业者,150万会员观众。百老汇演艺集群也带动了周边地产以及商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城市的活力及世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演艺集群的未来发展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相似之处:即以围绕核心IP演艺集群模式带动众多衍生产业链,促进了演艺产业与地产及商业联动,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这是突破当今城市演艺市场瓶颈的关键所在。
在国内各大都市,往往都有一座或几座地标建筑式的大剧院,然而宏大的建筑难掩有限的使用率和上座率。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依靠单一票房作为收益支撑,无法形成演艺产业的聚合效应。对比规模与外观,百老汇剧院显然不及国内都市大型剧院宏伟、壮观,然而其演艺资源的配置却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反观国内的大型地标剧院,华丽的外表无法掩饰各大剧院的“孤岛”状态。
英国著名创意产业研究专家约翰·霍金斯认为,有一个地方,无论是一组建筑群还是部分或是整个城市,具备能够产生想法和创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就可以称之为“创意环境”。创意环境需要有引人注目的建筑、集群,多样性的文化、民众,精英名角和产业集群,狂热的消费等。
国内城市想要突破当今演艺现状的瓶颈,关键点在于核心IP的打造与开发。如驻演、孵化、筛选、打磨和对外输出舞台演艺作品乃至享誉全球的演艺原创IP,运用市场机制打造舞台演艺IP及商业运营演艺项目,须紧密结合观众需求。
以下提供两种演艺产业集群的运营模式可做讨论:一方面,将百老汇历久弥新,同时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趣味的原版优质剧目原版引入中国,进行预热巡演乃至常年驻演,预计2年至5年内实现不出国门即可观看原汁原味百老汇经典剧目的便利,形成国内戏剧市场新的风向标。另一方面,打造演艺IP的主体部分,即由引进剧目巡演和驻演的推进,带动中国舞台剧演出运营模式的革命——借鉴百老汇联盟的商业模式,启动国内“以演代练、驻场演出、市场筛选”的创作演出运营机制,孵化和打磨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各类优秀原创剧目,遴选出精粹的文化演艺IP,达到文化意义与市场价值兼而有之的状态。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近几年试图通过托尼奖在中国的落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戏剧演艺产业发展之路。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拥有成熟的文化产业引擎,并以经典舞台演艺IP为龙头衍生出的全业态文化演艺街区。托尼奖·中国近几年落地北京、武汉两地,运用百老汇的国际演艺文化资源,培育、孵化、打磨国内演艺IP,后经北京演出行业协会文化交流委员会输送至国际舞台亮相,并最终回归国内剧院进行长期驻演,充分利用其品牌价值,最终带动周边产业,形成演艺及商业聚集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