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当前资讯!加强国际合作 守护地球家园

2022-12-16 16:42:4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始终站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最前线,与国际社会携手前行。

在保护珍稀海洋生物的道路上密切合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真希望自己能亲眼见证这一幕。”看着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与科学教育创新团队负责人陈默发来的涠洲岛海域5头布氏鲸捕食的照片,泰国海洋与海岸资源局渔业研究专家帕查拉朋不禁感叹,“很怀念在涠洲岛和中方团队联合调查的日子!”

2017年,陈默及其团队在广西北部湾的涠洲岛海域发现了布氏鲸的踪影,引起了布氏鲸研究者的兴趣,来自泰国的帕查拉朋就是其中的一员。2019年4月,依托中泰海上合作基金,在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邀请下,帕查拉朋率团队前往涠洲岛与中方团队一起开展联合调查。陈默注意到,泰国团队会借助照片来评估布氏鲸的体型和健康状况——从侧后方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布氏鲸的背部是圆还是尖,如果是圆的,说明这头鲸体型较大,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的食物较为丰富。

联合调查过程中,中泰两国研究团队得出重要结论:泰国湾海域和涠洲岛海域的布氏鲸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二者之间不存在重复情况。这一结论让两国的研究人员十分振奋,也激起了陈默和其他中方研究人员前往泰国调查当地布氏鲸的兴趣。

2019年10月,应泰方邀请,陈默带领中方团队前往泰国湾进行回访调查。在为期10天的联合调查中,两国研究人员在布氏鲸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中方团队的数据分析方法很值得学习!”帕查拉朋说,陈默和团队整理的表格清晰记录了布氏鲸的数量、位置及行为信息,通过一系列操作就可以总结出相关规律。

10月的泰国仍然很炎热。研究人员常常要顶着烈日登船观测、拍照和记录,待太阳西沉才返回岸上休整总结。“大家的热情很高,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开研讨会!”帕查拉朋回忆起来依然兴致很高。

从涠洲岛到泰国湾,中泰两国科研人员因布氏鲸结缘,并在携手研究保护这一珍稀海洋生物的道路上密切合作。在研究团队倡导下,《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向海洋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规定涠洲岛、斜阳岛岛屿及其海岸线向外6公里的海域范围为永久禁渔区。泰国方面也颁布了相关条例保护泰国湾海域的生态环境。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涠洲岛海域识别的这一布氏鲸群体的个体数已由2016年的10头左右上升至如今的50头左右。“相信数量还会持续增加。研究好、保护好布氏鲸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希望两国的研究团队能有更紧密的合作和交流。”陈默说。

填补戈壁保护区域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的空白

戈壁熊被誉为蒙古国“国熊”,是全球唯一生存于沙漠戈壁地区的熊类。它们的栖息地位于中亚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降雨量少,夏季温度可超过40摄氏度,地表温度能高达70摄氏度,一年中大风天气超过200天,饮用水非常稀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该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戈壁熊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2018年4月,中国援蒙古国戈壁熊保护技术项目实施协议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正式签署。根据协议,中方协助蒙方开展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栖息地食用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戈壁熊种群数量研究等,并帮助培训保护区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专用设备和戈壁熊补食食料等。

该项目是中国政府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援外项目。项目启动以来,中方共派出技术专家组9批60余人次深入保护区进行调查,两次在北京实地培训蒙方各层级野生动物保护科技和管理人员29人次,每次15天。同时,中方如期将越野汽车、摩托车、笔记本电脑、红外自动相机、卫星电话等援助物资运抵蒙古国最大的保护区之一大戈壁保护区A区并投入使用。中蒙双方专家还布设了白刺、矮大黄、麻黄等植物监测样地、样线,以掌握戈壁熊主要取食植物种群动态;大戈壁保护区A区管理局在戈壁熊分布的3个绿洲增加14处补食点和6处人工水源地,以增加戈壁熊栖息地连通性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蒙两国政府高度关注项目进展情况,为保障项目实施给予大力支持。双方项目团队通力协作,采取灵活机动策略,中方技术指导和培训改由线上进行,部分野外工作由蒙方代为实施,推动合作持续取得进展。

“与中方合作,让我们首次实现对大戈壁保护区A区的全覆盖监测,填补了戈壁保护区域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的空白。”项目组蒙方科学家团队负责人阿木格楞告诉记者,大戈壁保护区A区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在广阔的保护区里,车辆故障、缺水或者通信中断等问题时有发生。第一次和中方专家合作的阿木格楞一度担忧中国科考人员能否经得住戈壁沙漠地区烈日和强风的考验。但在一起工作后,他发现中方科考人员常年致力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经验丰富,有拼搏精神。“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中国同事们一个个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我很高兴能和这些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

大戈壁保护区A区管理局局长巴雅尔巴特表示,中方实施的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取得了良好阶段性成果。“蒙古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负有保护濒危戈壁熊的义务。中国援助项目帮助蒙古国有效拯救了戈壁熊及大漠中的其他濒临灭绝物种。”阿木格楞期待蒙中两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让戈壁熊更好地留在这片土地上。

保障东北虎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密林深处,巡护员李冬伟每隔几天就能在松软的泥土上发现东北虎的脚印:“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已从事虎豹保护工作10多年的李冬伟清晰地记得,12年前,野生东北虎曾被预言“将在中国绝迹”。

虎豹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生态健康的标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的野生东北虎,被誉为“虎中之王”,由于种种原因,在近一个世纪前,种群急速萎缩。

如何推动虎豹种群恢复,是一个宏大工程,需要国际合作。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维克多·巴尔久克表示,稀有猫科动物早就有跨境行为,俄中合作有助于阿穆尔虎(即中国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及其猎物的种群稳定。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开展联合监测巡护,共同建设生态廊道,保障东北虎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

2020年初,一对野生东北虎母子的“跨境出游”成为中俄两国虎豹保护工作者的关注焦点。俄罗斯阿穆尔虎中心主任谢尔盖·阿拉米列夫介绍,当年3月中旬,一只名为拉佐夫卡的雌性成年虎穿过冰封的黑龙江,对中国进行了一次“短暂访问”。在完成这次路线探索后,拉佐夫卡便开始带着自己9个月大的孩子对中国进行“常态化访问”。“这对母子几乎每周都到中国串门。”阿拉米列夫笑着说。

由于时值初春,江面的冰层已不再坚固,拉佐夫卡母子的往返安全和活动状况时刻牵动着中俄两国保护工作人员的心。4月中旬最后一次返回时,江面冰层已消融,母子俩沿着江畔寻找合适的渡河地点,中俄两国专家紧随其后开展观测和保护,直到一周后母子安全返回俄境内。阿拉米列夫说:“中方采取了妥善的保护措施,它们在中国境内的安全有保障。”

次年4月,拉佐夫卡再次“造访”中国,在中国“串门”近4个月后才返回俄罗斯。为了拉佐夫卡的安全和健康,中俄专家利用俄方安装的GPS传感器,持续通报老虎位置信息,就迁徙行为等展开多次探讨。俄科学院生态和进化研究所所长维亚切斯拉夫·罗日诺夫表示,中方高度重视野生东北虎种群的恢复,来自俄中两国科学院的专家正就它们可能的栖息地以及这些栖息地的容量展开合作研究。

(本报马德里、南宁、乌兰巴托、莫斯科12月1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6日 02 版)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