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每日热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年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 试验田里栽种一体化“样本”

2022-11-18 09:34:48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分属沪苏浙三地的青浦、吴江、嘉善,在2019年11月1日共同挂牌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3年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要素流动、信用管理、生态保护等10个领域推出了112项制度创新成果,给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也为长三角更大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栽种“样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午后,站在上海青浦金泽镇的最西端,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稻田金黄、水清岸绿,路边繁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西北侧最大的一片水域,名叫雪落漾。它的西面,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面不远处,是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

分属沪苏浙三地的青浦、吴江、嘉善,在2019年11月1日共同挂牌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3年来,这里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成果丰硕。

在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的“双轮驱动”中,示范区里,包括跨域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互联互通、跨域要素流动等一批探索实践,正为长三角更大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栽种“样本”。

项目牵引,实现统一制度管治理

作为沪苏界湖,雪落漾曾是三不管地带。两地养护标准不一、养护力量分散,60多亩水面违法建筑、1200多米围网,这汪碧水一度被“切割”成一片片小池塘。

在地图上看,周边3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交错的小河、水塘与湖泊等各类水体达70多个,分布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它们的命运也曾与雪落漾相似。

“原来这批河湖水体,很多是不通的,各归各管。”站在雪落漾岸边,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干部唐咏说,水系不畅,再加上农业用的化肥、农药等带来的面源污染,水质受到不小影响。同时,河道口窄、深浅不一,也无法满足区域防洪排涝的要求。

示范区成立后,2020年,青浦、吴江合力把雪落漾湖面上的违法建筑、围网清理一空;2021年3月,金泽、汾湖两地以雪落漾为试点,启动示范区内省际交界河湖一体共治项目,采用一体化养护标准、一体化招标模式,解决责任难厘清、河道养护标准不一等问题。

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在两省一市交界处约35平方公里范围,由三地合力打造一处水乡客厅。2021年起,雪落漾周边成为一个更大的“试验场”。

今年4月,一份有关水乡客厅蓝环工程的专项规划在青浦、吴江、嘉善政府网站上同一时间进行公示,规划里,分属三地的河湖有了同一张图纸,70多个水体列入了规划控制范围,雪落漾成为蓝环工程中的一部分,与周遭水体共同进行水系疏通、岸线改造、水质净化。

记者在岸边看到,紧靠雪落漾的蓝环工程先导段已经完工,约800米水道与周边的江南圩田展示园(一期)形成共同的生态。“圩田中央的这5个池塘,田中使用过的圩水引入后,经过一级一级的循环,通过生物手段对水中的氮和磷进行固化,可以达到向外排放零污染的要求。”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刘群星说。

蓝环工程是水乡客厅项目的一部分,在整个项目的牵引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现跨省域多部门共同编制相关设计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张蓝图管全域”;组建两省一市同股同权的企业,实现“一个主体管开发”;制订水乡客厅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建设导则,实现“一套标准管品质”;成立联合指挥部,实现“一个平台管实施”;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财税分享等重点领域,实现“一体化制度管治理”。

持续探索,在多个领域打破行政边界

“项目建设已经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最为生动的案例和实践场景,而在项目推进中碰到的共性难题也倒逼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制度创新来破题。”上海市发改委主任、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

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示范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开发区,需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新机制。在要素流动、信用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管理、财税分享、土地管理等10个领域,112项制度创新成果给示范区内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嘉善籍居民杨蔚因喉咙痛来到呼吸科就诊,虽然忘带嘉善的医保卡,但还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使用了手机上的“医保电子凭证”挂号并付款。“31元挂号费直接在我的医保账户上扣掉了,自己没有花钱”,惊喜之余,她直呼方便。

“示范区内,三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无需备案即可直接拉卡结算,此政策已经惠及三地246万参保人员。”上海市医保局副局长曹俊山介绍,在此基础上,还陆续实现了示范区内“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医保服务事项统一、医保联审互查。重点推进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等门诊慢特病的直接结算,到10月底,已经惠及11.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元。

华源介绍,在要素流动领域,示范区通过推进涉税事项“跨省通办”,建设智慧办税服务厅,办理“全程网上办”业务5.4万余笔,已为2万多位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两区一县已发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券4580万元并实现跨省域通用通兑,有力支持企业创新。

“我们落实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共建蓝色珠链,建成190万平方米祥符荡‘水下森林’,水质从原来的Ⅳ类提升到Ⅱ类,能见度从原来的不足0.5米提升到超过2米。”嘉善县县长张锡锋介绍,3年来,该县县控以上断面Ⅲ类水的占比达到了100%,“同时,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全球仅有的9种水栖萤火虫在嘉善就发现了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从原来的6种增加到11种,全域生态秀美图景变得更加鲜活。”

强化协同,促进创新要素整合共享

在示范区里,各地干部谈发展,谈的都是“我们”。

在青浦的规划中,示范区要探索建立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整合共享,“青浦将携手吴江、嘉善,紧扣‘创新核’,协同打造万亿级数字经济带。”青浦区区长杨小菁说。

“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落地在吴江,我们和青浦、嘉善一样,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枢纽节点,也拥有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吴江区区长王国荣说。

“我们正在引导一批国家重大工业互联网平台(机构)向示范区集聚。”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说。

3年来,一体化为示范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11家,较上年增长31.5%。示范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激发。

同时,在国家长三办推动下,示范区先后已有两批共38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示范区制度创新“种子”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显示,示范区的夜间灯光指数,2021年比2016年增长了39%,我们比以前更繁荣了。”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3年来,蓝图变成现实,期待中的愿景变成了百姓的体验,也意味着要继续凝聚各方合力,把示范区建设得更加美好。本报记者 巨云鹏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