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当前聚焦:大国“粮”策|秧好一半谷 农民田间“舞”

2022-06-22 05:34:34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起秧、吊秧、运秧……顶着烈日,这阵子陈钦建忙得是脚不沾地。自5月26日“开秧门”至今,几乎天天都在育秧基地,“赶在夏至前,秧苗得全部栽下田。”

俯瞰郎溪育秧工厂,一片生机勃勃。人民网 张俊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钦建从事水稻种植20多年,2008年开始干起了育秧,如今已经是安徽省郎溪县农友种苗农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身份虽然转变,但致力于增产增收的初衷,几十年不曾更改。

“农友机插秧,丰收有保障;保障在哪里?就看一盘秧。”

在秧苗上市之初,为了推广自家的水稻秧,平时能说会道的陈钦建还特地赋了一首打油诗,发在朋友圈。在他眼里,秧好一半谷,必须走稳水稻种植的第一步。

工人们顶着烈日起秧苗。人民网 张俊摄

眼下,正是夏种的关键时节,在陈钦建的育秧基地,每天都能看到稻田里忙碌的身影。站在田埂边放眼望去,只见工人们头顶草帽、脚穿雨靴,弓着身子,在稻田里忙着起秧。

“和过去移栽秧苗不同,现在都是秧盘育秧,直接卷起打包,然后下田栽插,方便多了。”陈钦建一边演示卷秧一边说道,运输的距离控制在半天时间内,为的是保证秧苗的成活率。

工人通过滑车运送培育好的秧苗。人民网 张俊摄

这几天,赶在最后一波插秧,前来购买秧苗的农户络绎不绝,方木龙就是其中之一。

“秧苗育得好,夏种就成功了一大半。”看着秧田里长势健硕的秧苗,种粮大户方木龙喜上眉梢,心里有了底。

在此之前,方木龙也尝试过自己育秧,但整体算下来,花销大、耗时长,而且秧苗品质难掌握,稍不注意就影响出苗率。“这里可以购买成品苗,负责起、负责运,还负责把秧苗插下田,省了不少事。”

育秧工厂里工人起出培育好的秧苗。人民网 张俊摄

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方木龙,深谙秧苗对于一年收成的重要性,“秧盘育苗具备整齐、匀称、壮实等优点,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说起即将下田的秧苗,话里话外,方木龙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干劲。流转的380亩土地,全部用于水稻种植,尤其是推广的“两强一增”,让他对今后务农充满了信心。

“四台插秧机,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插秧作业,省时省力还省钱,这要放在过去,几百亩地压根顾不过来。”快60岁的方木龙感慨道,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照这个节奏,再种几年不在话下。

准备栽插下田的水稻秧苗。人民网 张俊摄

过去人工插秧,顶破天一人一天干一亩地,现在一台机子一天就是400亩,对比显而易见,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农机设备直接开下田,这才让陈钦建一口气流转了1000多亩水稻田。

“150亩的秧苗,能管上2万亩稻田种植,其中再生稻4000多亩,杂交稻16000多亩。”让陈钦建欣慰的是,如今自己的秧苗不仅供应郎溪县本地,还外供至江苏溧阳,种植辐射半径最远的有200多公里。

经过不断升级换代,“机械强农”也让陈钦建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农时不等人,要不是有这么多‘大家伙’帮忙,压根赶不上趟。”

育秧工厂忙起秧苗。人民网 张俊摄

陈钦建清楚,机械强农节省的不单单是人力成本,还能解决没人种地的问题,“未来务农还得是机械化,可以花很少的人力,种植大片的土地,也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在广阔土地上大显身手。”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