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钢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粗钢生产和消费国家,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
数据显示,钢铁行业是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是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碳排放主体绕不开的挑战,必须马上付诸行动。
今年钢铁产量将同比下降
去年以来,我国钢铁生产增势强劲。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创出历史新高。今年1月至2月,全国粗钢产量1.75亿吨,同比增长12.9%。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在日前召开的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粗钢产量巨大,造成了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份额较高。中国钢铁工业应该走高质量、减量化的发展道路,首先就不应该继续提高产量,不能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钢材。
近期,有关主管部门已连续释放压缩钢铁产量的政策信号。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表示,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看来,国家提出去产能、限产量,有利于保持资源供需平稳,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利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
骆铁军表示,钢铁行业已把“控产能不增,保有效供给”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发挥好进出口调节作用,在保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同时,减少一般产品出口,增加钢坯、废钢等初级产品进口。
从“相对约束”到“绝对约束”
今年2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强调,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
据介绍,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开展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研究,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作为支撑单位参与相关工作。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钢铁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径包括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和提高能效、优化用能和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等六个方面。
“根据我们院的研究成果,2025年前,我国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
全球最大钢企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宣布了其碳减排目标:2021年提出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在具体实施层面,中国宝武将以科技创新打通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以智慧化、精品化提升碳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投入。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河钢集团有限公司确立“2022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总体目标,制定《河钢集团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规划纲要》,将按照碳达峰、稳步下降、较大幅度下降、深度脱碳四个阶段开展工作。
统筹新技术和产品研发
“低碳发展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消费、能源和技术革命,进而重塑全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李新创认为,我国钢铁业低碳转型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立足科技进步,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是业界非常关注的热点。对于实现深度脱碳的途径,李新创分析认为,氢能冶炼、氧气高炉及非高炉冶炼等是重点。
氢能冶炼是钢铁生产实现无化石冶炼达到零碳排放的重要技术,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正开展相关研究。实现绿氢制取、成本降低是这项技术应用突破的关键。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也很重要,首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等开展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应用技术研究。
2020年,河钢集团在张家口启动建设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直接还原示范工程,从分布式绿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氢、氢气直接还原、二氧化碳脱除等全流程进行创新研发。
记者从多方获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钢铁业将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强度,坚持科技创新,统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记者 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