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要闻 >

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0%

人民日报 | 2020-07-24 08:46:31

用上新农机,种地有了“千里眼”,抢收抢种显实力

连日来,湖南省南县南洲镇南洲村农民赶着雨后间隙抢收、抢种,虾子收完,秧苗下田,田野笼上一层嫩绿色的轻纱。

“今年这么大的雨水,多亏有了新农机,抢出了时间。”金果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欧术秋说道。水稻机收、机插本不是稀罕事,可合作社里的稻虾共作基地,田块小,还有虾苗,能不能实现机械化?

县里组织的一次技术推广,让欧术秋眼前一亮:“这是适合稻虾田的行走式新机器,不伤虾苗,还省工省钱!”

欧术秋一一细数机械化好处:合作社500亩稻虾田,早稻收割至少快了7天,晚稻提前下种,能避开气象灾害。另外,机收、机插,一亩地比人工节省30%的成本。还有,相比直接播种,机插秧抗倒伏能力更强,每亩产量高出100多斤。政府对机插秧每亩还补贴100元。“你看,里里外外算下来,一亩地能增收三四百元呢!”

农机开进稻虾田,合作社搭上了增收快车。去年夏天,别人家的稻田早已放干了水,撒上了稻种,而金果水稻种植合作社却多捕了整整10天虾。“晚一天排水,虾子的上市期就可以延长一天,多收入几百块钱。”欧术秋道出了奥秘。

合作社不仅用上插秧机,还有了物联网。欧术秋感叹:“现在不再看天种地,种田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温度、湿度、水里盐分等数据都在显示器上,适不适合水稻、虾苗生长,一目了然。”

在南县,稻虾田机插秧越来越受到农户认可。“全县目前已有插秧机707台,机插秧面积3.47万公顷,机插率达到了51%。”南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陈文清说。目前全县稻虾种养规模达到55万亩,年产小龙虾10万吨,“稻虾米”25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新模式助力提“身价”。欧术秋说:“以前大米辛辛苦苦拖到米市上卖,也就两三元一斤,现在企业签了订单,来合作社收购稻虾米,稻谷保底价8元一斤。”

南县建起稻虾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平台,不仅实现农产品的实时检测,还能进行大数据分析。湖南助农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廖娟打开自己的手机APP,向记者介绍:“你看,一袋米、一盒虾产自哪块地、是什么品种、施用了哪些肥,都一目了然,每件产品都要经过出厂自检和监管抽检两道关卡,保准吃得放心!”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介绍,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机械化率超过80%,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新型农机不断升级,大大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抗风险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今年上半年,在天气条件较差、病虫害严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能够实现夏粮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装备的支撑。

智慧农机装“大脑”,收播实现同步,“三夏”变成“两夏”

在山东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五炉村,收割过的麦茬地里,两台灭茬深松施肥精密播种机正在播种玉米。一台收割机、两台播种机同时作业,种、肥一起播,一天的作业量达100多亩。

“550亩地,4天就可以完成夏收夏种,真省心!”运国家庭农场负责人曹运国开心地说,现在种地当起“省心掌柜”。

“播种有播种机,喷药用无人机,浇水有智能灌溉机,收割有收割机,运到仓库还有烘干机,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新农机越来越聪明,一点儿不含糊!”曹运国说,与传统的联合收割机不同,新型收割机上都安上了智能终端,实时记录运行时间、收割量、轨迹等数据,一天下来,生产进度清清楚楚。

夏粮丰收看秋粮,曹运国充满信心:“去年小麦平均亩产1280斤,今年达到1300斤左右,好地块一亩到了1500斤。照这个种法,秋粮差不了。”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从现阶段看,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小农户买成套机械不太现实,关键要促进农机共享使用。”王甲云说,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跨区机收作业,另一方面则要依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解决农机社会化服务问题。

“机手一来,‘三夏’变‘两夏’,小麦收得干净,玉米也跟着播完了。”望着自家麦田,新兖镇大雨住村种粮大户路成锋露出了笑容。今年,他购买的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服务,每亩费用186元,政府补贴100元,省工又省钱。

“今年‘三夏’生产,许多合作社的农机安装了智能终端,可以监测播种质量。一旦达不到合格的深度,智慧平台就会及时提醒机手。”区农机服务中心农机校校长李健介绍。

在兖州,依托全区58家农机合作社,农机部门推行订单作业、承包作业、收种“一条龙”等机收机播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和高效社会化服务,缩短了作业时间,实现了收播同步、抢时播种,增加了秋季作物的生育时间,为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兖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燕说。

完善补贴政策,优化配套服务,让“大块头”更好展身手

今年29岁的关鹏鹤,是兖州区兴隆庄街道的一名农机手,从事农机作业已经10年,成了远近有名的“农机通”。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关鹏鹤的农机合作社每年都要更新换代一批农机。今年合作社新买了一台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他说起新装备头头是道:“老机器滚筒是横轴,容易发生麦秸拥堵,现在变成了纵轴,粉碎后的秸秆抛撒均匀,不容易打堆。”

“别看这台机器花了16万元,它能够一机多用,两年就能回本。”忙碌的麦收季刚过去,关鹏鹤熟练地调整割台、调换凹板筛、清洗零部件,机器“变身”后,秋季还能收谷子、豆子、玉米等作物。

农业机械化离不开政策扶持。王甲云说,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重要强农惠农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农机化扶持力度,累计投入了2300多亿元,支持3500万户农户购买农机超过4500万台(套)。今年,中央财政还将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里安排专门资金,对报废老旧农机具给予适当补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

“目前农业机械化推广亟待补齐三个短板:重点作物、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孔祥智解释,重点作物指西南地区的甘蔗、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菜等;重点环节如水稻的插秧环节;重点地区主要指丘陵山区,由于地形地块零散多变,存在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因此,要加快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并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推广特色作物生产所需的高效农机。”

“从市场反馈看,这几年,新型农业主体对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的农机需求不断增强。”雷沃重工公司科技发展与合作部副总监李坡表示,未来农机的研发方向,将以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结合智慧精准作业决策系统和全程作物长势信息,提升精准化、无人化作业水平。

农机更新换代,人才队伍得跟上。“无人机自动化程度高,机灵的小伙儿,用不了一天就能上手。”南县农友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严婕说,从2017年开始,合作社开办的驾驶员培训学校增设无人机飞手培训班,非常受欢迎。山东实施农机人才培育工程,到2020年将建成50个“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田野里‘大块头’越来越多,丰收就更有底气了!”严婕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郁静娴 孙 超 肖家鑫)

  • 标签:农作物,机械化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