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要闻 >

上海垃圾分类首张“月考”排行榜出来了 崇明区为何能得第一?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 2019-08-09 16:39:43

近日,有张垃圾分类“成绩单”在魔都朋友圈刷了屏。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19年4—6月各区及各街道(镇、乡、工业区)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评测结果,全上海的市民都在拿“放大镜”寻找自己所在区和街道的排名——毕竟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上海垃圾分类首张“月考”排行榜嘛。

全市16个区,崇明区名列第一;全市200余个街道乡镇,崇明包揽前九名!

这“牛”得有点过份——一个远郊岛,为啥能在垃圾分类中独占鳌头?大江东工作室跑到崇明多个居村实地探访,一探究竟,还真开了眼界。

先行摸索八年,搞得崇明人扔个垃圾都天天“被参观”

陈家镇裕鸿佳苑小区,有一处湿垃圾处理站,日处理能力500公斤。小区的湿垃圾通过机器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流程,变成肥料还林还田,实现湿垃圾不出小区就可全部处理。

东平镇桂林社区的“老来青客堂间”活动室,一些村居民正认真制作手工肥皂,用的原材料,正是菜叶、果皮等湿垃圾。

向化镇齐南村的田间地头、宅前屋后,每天都定时响起75岁老党员张丕家的响亮声音:“大家好,今天你的垃圾分类了吗?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早晚两次流动宣传,风雨无阻。

……

崇明的18个乡镇,因地制宜,各有各的妙招。

七万人表彰大会 崇明区供图

6月底,崇明举行”绿色生活先行者”7万人表彰大会。在去年表彰7295名先进个人基础上,分优秀组织奖、爱岗敬业奖、热心公益奖、最美家庭奖,表彰了7万人。相当于每10个崇明人中,就有1人受表彰。区委书记唐海龙宣读了《致崇明绿色生活先行者的信》,向全区70万人民致谢,并发出垃圾分类工作再出发的号召。

上海开启强制垃圾分类时代,不少市民表示“很焦虑”,崇明人却很淡定,因为这里早就“分”了。

2011年垃圾分类首次出现在崇明社区,如今基本形成“全域覆盖、全程闭环、全面处置、全民参与、全智管理、全力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用8年探索出一个符合地区实际、群众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在崇明,湿垃圾处理中心有21座,村级湿垃圾处理点52个,新改建湿垃圾分类暂存点623个,湿垃圾专项收集车、运输车1307辆。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设施、收运规范达标率85%,居民分类知晓率99.5%,分类资源化利用率36.1%。

鸟瞰崇明城桥镇一隅 黎军摄

垃圾分类的“崇明模式”,可供上海乃至全国借鉴复制。崇明正在兑现“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承诺。

崇明岛相对封闭,人口总量不大,流动性较小。崇明区垃圾分类推进办负责人陆瑾认为优势颇多:便于谋划和宣传;农民占多数,熟人社会嘛,便于引导;地域辽阔,垃圾处置站点不愁用地空间,便于就近就地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垃圾分类具有较强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既可以享受优美环境,还能分享生态红利,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纷至沓来。

每天,全国各地前来学习交流的人员络绎不绝。东妹就碰上了来自山东、江苏等地的取经团队。

“被参观”的日子,无需刻意准备,一位村民说:“垃圾分类在崇明,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乡村也撤桶、定时定点投放,崇明农民很习惯

“天也干净,地也干净,要有这么个小院子,谁不愿意天天孵在家里哈!”时值酷暑,崇明岛一片蓝天白云“水晶天”,走在港沿镇鲁屿村,东妹不由感叹。

篱笆墙、小菜园,干净整洁的鲁屿村 林珺瑶摄

在上海很多乡村,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垃圾清运员每天一次上门收集垃圾,并记录评价村民分类情况。而鲁屿村先行一步,已在试点撤桶,村民像城镇居民一样,定时定点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统一的垃圾房。

也有部分村民反对,“撤了桶太不方便了”。年过六旬、在村里很有声望的村民叶锦春站出来,每天守在垃圾房,与收运员一起指导村民分类投放。碰到抱怨的村民,谈笑间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叶锦春笑,“都是同村熟人,给面子。撤桶,对村子的环境是好事情,大家心里明白,嘴上要抱怨几句。其实晚上散个步,顺手把垃圾给扔了,养成习惯就好了呀!”

鲁屿村村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崇明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现在,鲁屿村村民习惯了定时定点扔垃圾,“偶尔路上看到外来游客随手丢下垃圾,大家都会主动捡起来带回家,一起定时定点扔掉。”港沿镇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所长秦秀兰指给东妹看,“路上干干净净,一点垃圾都没!”

“家里干净了,在上海上班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还带着同事朋友一起来玩,人家都羡慕呢!”叶锦春老伴儿很自豪。

陈家镇瀛东村也是垃圾“定时定点”先行者。7月1日撤桶,前两周,村、镇工作人员每天监督检查,志愿者们日日守在投放点登记投放情况。半个月后环境改善,村民们越来越自觉,志愿者也撤了。

瀛东村垃圾投放点有一台湿垃圾处理机,旁边有个分拣台。村委工作人员陈柳说,湿垃圾处理前,需要在分拣台上二次分拣,玉米衣、甘蔗秆、吃剩的桃核不能直接投入机器处理。“现在,二次分拣台快功成身退了,大家都分得很清楚了。”

从“保姆”式上门收取到居民定点投放,迈出了百姓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行动的一大步。今年,崇明将在所有镇推开试点,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和“撤桶计划”。

在崇明,垃圾不但分干、湿,还要分生、熟呢

城桥镇东门新村小区,陈阿姨把烧菜前的果皮、菜叶扔进一个垃圾桶,吃完饭后,剩菜剩饭则倒进另一个垃圾桶。“小区正在试点,生、熟垃圾分开。”陈阿姨说。

除了干、湿两个垃圾桶,居民家里还多出一个餐后垃圾桶。陈阿姨说,“分着分着就习惯了,不是很麻烦。”居民分好类的生、熟垃圾,也会分类收运。

城桥镇东门新村小区摆放的餐前餐后垃圾分类宣传通知 张吉摄

为何湿垃圾还要分生、熟?崇明区垃圾分类推进办工作人员陈平解释,细化垃圾分类,更便于后期处理。生垃圾通过生化技术产出高质量肥料和饲料,餐后熟垃圾进入餐厨垃圾处置系统,降低各环节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同时,苍蝇蚊子也少了。

东门新村小区居委征求了居民意见,70%以上同意试点“生熟分开”——与法律规定的四分类不同,生熟分类并不强制必须参与,但试点一个月后,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

小区里的“五分类”垃圾桶 城桥镇供图

前端细分,末端细处。崇明对标国际,依托覆盖全区各乡镇的21座新建湿垃圾处理站,实现就地就近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确保湿垃圾处置不出镇。干垃圾运往崇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处置,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及其他垃圾也已纳入相应处置利用体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大江东工作室 唐小丽 林珺瑶 张吉)

  • 标签:崇明区第一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