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中国冰雪产业越来越“热”。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预计到2021~2022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整个行业的产值也将超过万亿元。作为冰雪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滑雪产业备受关注。不过,这种“热”经济还需要不少“冷”思考。
经过前些年的冲动期,从业者、资本方大都已经冷静下来,滑雪人数、滑雪场数量增速持续放缓成为不争的事实。代理商也开始“吐槽”,滑雪单板销量每年增速在20%左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而在滑雪场资源减少的情况下,与购物、地产结合的室内滑雪场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
滑雪用品存货之忧
1月16日,“ISPO Beijing 2019第十五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拉开帷幕。在北京市顺义区新国展E3馆,国外知名滑雪品牌CAPiTA的展区内播放着动感的电子音乐,不时有人驻足观看和咨询最新的滑雪单板和固定架。劲爆的音乐搭配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的单板,预示着2019年雪季滑雪板的流行款式。
而过道的另一侧,是滑雪“发烧友”李腾翔的地盘,他已经是Bataleon等多个国外滑雪单板品牌的总代。随着冬奥会临近,越来越多像李腾翔一样的展商参与到展会中。ISPO Beijing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运动用品展览,其今年的展览面积达5万平方米,与冰雪产业相关的展馆占了三分之一。而2005年首次登陆中国时,其总展览面积只有1万平方米。
李腾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作为总代,若销售给经销商的单板卖不出去,也不会再回收,“存货只能砸在手里”。而上游的滑雪板制造商——尤其是国内的滑雪板制造商,同样面临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
今年的展会上,力达克丝是为数不多的国产滑雪单板品牌商之一,其创始人靳惠媛告诉记者,中国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不少资本涌入了滑雪产业,滑雪板行业内也出现很多国产品牌。
与李腾翔代理的国外中高端品牌不同,国产滑雪单板品牌大多属于大众化产品,彼此间“厮杀”激烈。卖不出去产品时,光是积压在仓库的存货就压垮了不少公司。
靳惠媛看到过很多国产品牌“昙花一现”。她介绍道,对于滑雪板来说,从设计产品、参加订货会,再到制造、交货,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这个展会就像一个订货会,买卖双方确定订单之后,等到9月左右才能将最新产品送到商店或者顾客手中。她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很多人并不适应,盲目竞争,“出现了很多误判”。
靳惠媛的儿子李栩告诉记者,在冬奥会风口下,公司近几年的销售量仅保持20%左右的增长,尚未出现爆炸式增长。
北京滑雪协会副主席、北京卡宾滑雪体育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伍斌表示,单板年销售量能有20%以上的增长,已经算比较好的苗头,“双板的增长才5%左右”。
资本市场中,以探路者为代表的户外品牌企业从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就开始重点拓展冰雪市场。但探路者显然没有想到,布局容易,培育市场难,再加上面临供应链完善、并购等方面的挑战,哪怕经过三年的探索,其在冰雪产业的布局也难言理想。
伍斌认为,装备市场的增长会滞后于滑雪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增长,先有供给才会有需求,滑雪装备真正的高速增长还没有开始。
室内滑雪场成资本新宠
对于滑雪装备和设备等来说,要在短期内实现获利的难度不小。近来,资本已经“瞄上”了滑雪场——尤其是室内滑雪场。以室内滑雪场为主要卖点的冰雪文旅项目,或许将成为短期国内滑雪产业增长的亮点。在此次冰雪展馆中,有一个展位既没有滑雪板、滑雪服等滑雪装备,也没有造雪机等滑雪设备,但展览面积却不小,那就是冰雪产业的“新贵”——融创中国(以下简称融创)。
融创此次展示的是从万达接手的冰雪文旅项目,其中哈尔滨融创娱雪乐园还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滑雪设施。
作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场馆一年四季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滑雪需求。哈尔滨融创的一位高管介绍,目前场馆滑雪人次已经突破35万人,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现金流。
在国内室外滑雪场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室内滑雪场颇受资本青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在2018年国内滑雪人数和室外滑雪场数量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室内滑雪场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超过20%。
但融创并不满足于接手别人的项目,而更想自己“亲自去做”。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就“看上”了位于北京与张家口崇礼县之间的怀来县。2018年,怀来县政府与融创签订了融创怀来万达文旅城项目协议。
卡宾滑雪一位负责室内滑雪场建设的人士告诉记者,室内滑雪场的投资是室外的十倍以上,而一个室外滑雪场的投资可能也就一两千万元。
此次展会上,融创怀来文旅项目的几位工作人员就冰雪场馆建设面积、可行性等与业内人士展开了激烈探讨。在他们看来,如果冰雪场馆面积不够大,就很难与崇礼的室外滑雪场竞争,从而吸引游客;但如果面积过大,投资成本会直线上升,投资价值就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