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海医药(601607.SH)一再宣称暂不存在商誉减值风险,但123亿商誉悬顶仍然让市场为之捏一把汗。
上海医药的巨额商誉形成于巨额高溢价并购。近年来,公司不断扩大医药产业版图,频频实施并购。据长江商报记者初步统计,仅在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就先后完成了对康德乐马来西亚、天普生化等公司并购,耗资约56亿元。系列收购完成后,至去年三季度末,其商誉增至122.86亿元,较年初的66.07亿元增加56.79亿元。
备受关注的是,看上去上海医药收购并非全部为优质资产,且部分资产盈利能力下降,但上海医药依然高价收购。既借收购扩大了版图,表面上也提升了经营业绩。
大举收购带来的是财务压力。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上海医药有息负债上升至304.6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56.3亿元增长了94.91%,与之伴随的财务费用增长了77.03%。
随着并购持续,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上海医药总资产突破千亿,达到12456.92亿元。但与之相对的是,二级市场上股价出现较大幅度下滑。1月25日,上海医药收报16.71元,较半年前下跌四成多。同期市值也蒸发了300亿元。
上周,针对商誉、持续盈利能力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上海医药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频繁并购催生百亿商誉
上海医药的发展史也堪称是一部并购史。
上海医药1994年3月在A股上市。1998年,四药股份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上海医药集团旗下的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销售公司、上海天平制药厂等优质经营资产置换四药股份现有全部资产。2008年7月,上实集团代表上海国资委控股并重组上药集团,次年完成,方案为,上海医药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整合了上海医药(集团)和上海上实(集团)旗下医药资产,形成了如今的上海医药。
这也是上海医药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并购重组。
此后,2010年,上海医药以逾38亿元现金收购以新亚药业为核心的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与资产和CHS的控制性股权。2013年,上海医药收购正大青春宝20%股权,耗资4.44亿元。
最为密集的收购是2018年。当年2月,公司完成对康德乐马来西亚100%股权收购。3月,公司出资3.2亿元向大股东收购新世纪药业、一德大药房各100%股权。两个月后,通过子公司上药杏灵科技以2.81亿元收购浙江九旭51%股权。6月,公司又参与中国同福在香港首发认购其基石股份,出资1.6亿元。8月,又收购了天普生化26.34%股权,公司持股比升至67.14%,实现绝对控股。
仅在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医药投入并购的资金就接近56亿元。
上述收购多存在高溢价现象,商誉也迅速飙升。2015年9月末,其商誉48.51亿元,2016年变化不大,但2017年9月末,其商誉增至64.63亿元。去年9月底,商誉升至122.86亿元。一年间,商誉增加58.23亿元,增幅90.10%。
财务费用年增近八成
频频收购给公司带来不小的财务压力。
近年来,上海医药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012年,其资产负债率为45.76%,2013年至2017年分别为48.50%、51.66%、54.53%、55.48%、57.95%,连续5年攀升。去年9月底达到63.18%。其负债总额为787.76亿元,较上年末的546.69亿元增加了241.07亿元。
具体到公司债务,截至去年9月底,其短期借款为256.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0.82亿元、长期借款27.36亿元,合计304.6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56.30亿元增加了148.34亿元,增幅为94.91%,相较2017年底的167.63亿元债务增长了137.01亿元。
从债务构成,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短期债务277.28亿元,长期债务仅27.36亿元,短期债务几乎是长期债务10倍。这一债务结构对公司偿债、流动性造成较大压力。同期,公司货币资金只有148.42亿元,经营现金流17.33亿元,现金流已经吃紧。那么,为了偿还短期债务,公司只能向银行续贷,或者借新还旧,这将会增加财务费用。
事实上,公司财务费用增长迅猛。去年前9个月,公司财务费用10.72亿元,远超2017年全年的6.77亿元,较2017年前三季度的6.05亿元增加4.67亿元,增幅77.03%。
大幅增长的财务费用吞噬了公司不少利润。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6.02亿元,同比增长18.75%,净利润33.72亿元,同比增长25.41%。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25.67亿元,同比仅增长4.49%,增幅远低于营业收入增幅。2017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还出现下降,降幅为2.73%。
系列并购实施后,去年一季度末,上海医药总资产突破千亿元,至去年三季度末达到1246.92亿元。然而,公司市值与资产规模走向相反。2015年牛市行情下,公司市值最高达到863亿元,但1月25日只有474亿元,蒸发了389亿。近半年来,其市值蒸发了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