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正文

【时快讯】得道者多助的道的意思_得道者多助是什么意思

2023-06-18 08:12:00来源:互联网  

1、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这句是出自于先秦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资料图)

3、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5、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7、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3、(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14、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15、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16、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7、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18、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19、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20、扩展资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21、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22、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23、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24、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5、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26、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2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28、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29、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30、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31、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32、“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33、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4、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

35、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36、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37、(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38、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