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正文

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丨面孔

2023-05-31 10:11:52来源:大象新闻  

大象新闻记者 李昌

5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网友们惊讶地发现,在三名集体亮相的宇航员中,竟然有一人戴着眼镜,这在之前亮相的航天员中可谓“前无古人”!


(资料图片)

作为我国第一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桂海潮,也是我国第一位要完成空间站“首秀”的载荷专家。这位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募而来的教授,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近视眼的大学教授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出征太空,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而在由三种类别航天员构成的全新乘组中,戴着眼镜的载荷专家桂海潮尤其与众不同。网友疑惑道:近视也可以“飞天”吗?

对此疑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就曾表示,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变得越来越科学了,“以前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随着工程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实验越来越专业,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有所不同,驾驶员和工程师的标准有了区分,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我们现在招了几个载荷专家,有好几个也是戴着眼镜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在航天员中担任载荷专家序列的航天员,就面向大学、科研机构及从事太空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多行业人员开放。在此背景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了选拔招募载荷专家的对象高校之一。而近视的青年老师桂海潮在得知选拔航天员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在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桂海潮又经受了八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5月30日,他将随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出征,在广袤的太空开启一段难忘的旅程。

脱颖而出的载荷专家

桂海潮不仅是我国第一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是我国首位载荷专家。那么,新增加的载荷专家,究竟能满足哪些工程任务的需要呢?据悉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而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的桂海潮,就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桂海潮究竟有哪些秘诀,让自己从约2500名载荷专家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呢?首先,过硬的身体素质是航天员选拔的基础,而桂海潮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热衷于长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体育运动,身体素质特别好。他的学生们回忆道,桂老师常常敦促大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也磨练意志品质。博士生苏文杰说,“好几次我们找桂老师的时候,他都是在体育场跑步。”

即便如此,航天员的体能训练对桂海潮来说也并不轻松。他的同事王悦回忆,有次训练间隙两人见面,“他说体能训练很苦,强度很大,对他来说很有挑战,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大家对桂海潮的另一个普遍印象就是开朗乐观,抗挫折能力极强:一方面,他的真诚和开朗极富感染力,能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团队活动时他总是点子多、效率高,而帮大家忙或者打扫卫生又总是冲在最前面;另一方面,他很少被负面情绪侵扰,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面对有很多技术难点的科研项目,桂海潮很少瞻前顾后,“干劲特别足,没怎么见他发过愁”。

厚积薄发的航天学者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一个普通家庭。17岁那年,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搭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刚刚升入高二的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如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他的高中物理老师段必仙告诉大象新闻记者,高中时的桂海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二时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进入了省里面的复试,最终拿下了全国第三的成绩”。在段老师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且很讲究方式方法,“会认真的做课前预习,课上互动特别积极,且课后作业完成优秀。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这种学生时代养成的性格,后来也体现在桂海潮的科研工作中。在课题组,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但他一丝不苟、厚积薄发,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在读期间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不断取得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作为航天学者、教师,桂海潮视野开阔,在研究专业之外,也关心国家航天事业的整体规划,并和同事们研讨。他的同事回忆,在入选航天员之前,桂海潮就提出想研究空间站舱内服务机器人,带着几个本科生开展调研,很快做出了成果。

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执行此次飞天任务提供了直接支撑。他的同事张晓天表示:“虽然他是作为载荷专家上天,但除了科学知识基础之外,对航天飞行器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了解的。”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