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栏母猪,我还想再等等。”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过去半年无疑是煎熬的。饶是有幸躲过了猪价暴跌的陈霄(化名),在思考接下来的举动的时候,也仍然心有余悸。
7月18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发布通知称,将于7月21日进行2021年第三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在这之前,国家层面已开展两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算上本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累计将达5.3万吨。随着国家层面出手兜底,经历了长达半年坍塌式下跌的猪肉价格,终于出现了企稳的信号。
然而熬过了至暗时刻的生猪产业,仍迫切需要一场复盘: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传统猪周期遇上信息大爆炸时代,互联网、短视频、社交平台……信息参差不齐,形势越来越复杂,本就周期性波动的猪肉市场,也难免被搅得不得安宁。
割肉与硬扛
“最近猪价刚刚接近成本线,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大猪,温度高大猪不长肉,温度超过28摄氏度,大猪还会有热应激,看现在这猪价,自繁自养还是不赚钱。”即便生猪价格有了回升的迹象,陈霄依然不敢轻举妄动,对市场也仍处于观望的态度。
震荡是这段时间猪肉价格走势的真实写照。6月末至7月初,猪肉价格曾有过短暂回升,但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9日-16日这周,全国猪肉价格为22.51元/公斤,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51.9%。
但说起来,陈霄其实是幸运的。陈霄的养殖场在河北,今年初,因为想要扩建猪场,陈霄意外躲过了一劫。彼时因为看到猪肉价格已经有了下行趋势,本着“损失点就损失点吧”的想法,于是将生猪全部清空,拿出时间及精力投入猪场建设。但正是这一举动,让陈霄躲过了此后长达22周的猪价下跌。
幸运儿毕竟是少数。6月末,猪肉价格下跌最严重的时候,在北京的一场线下讨论会上,来自河北、山东、内蒙古的多家养殖户聚在一起,该压还是该卖,他们正试图讨论出一个应对的办法。
“现在我就回家挺着,挺不住就卖标猪,肥猪实在不涨价的话再卖,到最后把去年挣到的钱拼一下。”今年1月前,有人曾劝李军(化名)将200斤以上的标猪都卖掉,他虽听了劝,但仍留下了一些300斤左右的标猪。
然而暴跌来得太快,压栏6个月之后,这些标猪已经长成了500斤左右的牛猪,李军所在的地方,牛猪肉价也就5.4元一斤。据李军介绍,他养猪的成本在每斤8.5-9元左右,今年1月猪价刚刚下跌的时候,李军还想着怎么也跌不破10元,不跌就意味着赚钱,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事儿。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猪价不仅跌破了10元的成本线,还一路下滑,没有见停的迹象。“一斤就亏4块钱,一头猪将近300斤,不说赚钱,成本上就亏1000多块钱,谁也承受不了。”
据了解,这一轮猪肉价格的下跌,始于2021年春节过后。以北京为例,今年1月,猪肉批发价格还维持在43元/公斤左右,但截至今年7月中旬,猪肉批发价格已经下跌至18元/公斤左右,跌幅超过50%。
此前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监测数据显示,6月第4周,全国生猪均价为13.76元/公斤。从1月第3周的36.01元/公斤起,已连续22周下跌,累计跌幅达62%。6月第4周,全国猪肉价格为24.6元/公斤,较1月份第3周下跌29.62元/公斤,累计跌幅达54.6%。
算岔了的“账”
猪肉价格下跌,遭殃的不只有养殖户,企业也在所难免。最近一段时间,猪企密集披露2021年半年报业绩预告,亏损成了行业的常态。例如正邦科技公告称,预计2021年上半年亏损12亿-14.5亿元,同比下降149.64%-159.99%。虽然牧原股份能够独善其身保持盈利状态,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94亿-102亿元,但仍同比下降5.42%-12.83%。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低估了市场,没想到大集团和个人上的母猪的量这么大。”据李军介绍,此前非洲猪瘟爆发,猪“砍”的多了,才导致了2019年和2020年的高价,于是很多人入局。按照计划,母猪怀孕4个月,育肥6个月,去年5、6月上的母猪,恰巧在今年这个时候就能将产能释放。但当大家都这样做,供给端突然集中增加,价格自然就会跌入谷底。
猪肉的行情还得从三年前的猪瘟说起。2018年8月1日,沈阳市发生了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次月,中国猪肉价格便上涨了2.5%。此后非洲猪瘟在国内迅速蔓延,各地也按照农业农村部应急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了对疫点内其余生猪进行扑杀、对扑杀猪和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根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我国因感染猪瘟而发病的猪数量为18494头,死亡数量为13034头。但这期间,我国生猪的存栏量却减少了8601万头。供应端缺口可想而知,消费端猪肉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三年里楼下食堂的猪蹄从16元涨到了26元”。谈及消费端的猪肉价格,刘秋(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如此说道。
行情好的时候好到什么程度?陈霄也给记者算了笔账:养牛猪的利润相当丰厚。一头猪1000多甚至2000的成本,最后能卖到7000元,赚5000元,谁不养大猪?所以大家都延续了去年的老思路,最后导致市场上的大猪特别多。眼下天气又越来越热,市场不缺肉,掉价就成了必然。
对于猪价波动的原因,早在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便指出,主要原因是生猪出栏明显增加,春节之后猪肉消费下降,这一增一降两个因素叠加。另外,也有养殖户恐慌性地出栏形成“踩踏效益”。
生产还是投机?
养猪就像滚雪球,挣点钱就要投进去。纵是经历了多个猪周期的养殖户们,也似乎依然看不透这个行业的规律。价高伤民,价低伤农,多少年来,猪周期始终绕不过这个怪圈,养殖户也困在频繁起落的价格里,反复经历“赚一年赔一年”的尴尬境遇。
据中银期货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分别是2006年年中-2010年5月、2010年6月-2014年4月、2014年5月-2018年5月、2018年年中至今,平均每四年生猪价格发生1次周期性的变化。
但现在的情况又与曾经有些差别。聊起猪肉价格下跌的情况,来自山东的老张给出的解释也与其他人大致相同:去年大家都挣到了钱,就想着压栏利益最大化,那时候大家心里坚信,价格一定会涨上来,所以才造成了产能的挤压。
但被问及这种坚信从哪来的时候,老张尴尬地笑了笑,提到了短视频平台上的主播。“一些快手上的主播经常说,这里发生猪瘟,那里发生猪瘟,受这些主播的影响,就认为价格一定会上涨。因为这些主播本身也都是养殖户,或者收猪、卖料的人。”
大机构裹挟着大量的资金入局,开启规模化、智能化“降维打击”式的养殖模式,而市场上的信息又纷乱复杂,要在这其中摸准本就多变的猪周期,难度可想而知。此前中国畜牧业协会就曾发布倡议书,号召大家按照正常生产计划有序出栏,在价格下行阶段不要恐慌,更不要听信谣言、以赌博心态安排生产。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在以往的猪周期中,短期内出现这么大的下跌是没有出现过的。过去整个行业信息传播并不发达,养猪人更侧重于生产性而不是投机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只要猪长到了正常的体重就会出栏,而不会刻意安排在某个月份集中出栏。但当信息、自媒体发达之后,养猪人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信息,就会选择在同一个时间点集中出栏,短期之内造成踩踏,出现创纪录的下跌。
冯永辉认为,要改变猪周期的剧烈波动,首先要让生猪生产更加稳定,供应就能相对平稳,但要保证生产平稳,首先就要解决疫情的威胁,这也相当于解决掉影响价格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其次生产企业也不能过于受到自媒体的影响集中压栏集中抛售。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及时且权威准确的数据,向全行业的生产者及时发布,引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