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公募基金发展步入快车道,“新兵”不断增加的同时,同质化的问题也在逐步加重,受此影响,同类型基金产品之间的优胜劣汰持续上演。值得一提的是,因规模缩水、持有人户数减少导致基金可能触发清盘,这一常见于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型机构的情形,如今也出现在大型银行系公募之一的中银基金身上。公开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中银基金年内清盘或濒临清盘的产品已多达9只,远超2020年全年。另外,曾凭借债券业务“跑步”进入公募非货基规模前三的中银基金,如今还面临着权益发展薄弱,以致长期规模难明显增长的“跛脚走路”的局面。
9只基金直面清盘
中银基金旗下又一只产品宣告清盘。6月23日,中银基金发布旗下中银互联网++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银互联网+股票”)剩余财产第二次分配的公告。公告内容显示,截至今年4月23日,中银互联网+股票已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该基金已于4月24日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第一次清算期间自4月24日至5月6日,于5月18日支付了第一笔清算款。
此后,截至6月18日,中银互联网+股票对基金组合中未变现的全部剩余财产进行了变现,并将进行剩余财产的第二次分配。据悉,相关资金将自6月23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从基金托管账户划出。此次剩余财产分配完毕后,中银基金将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理基金的账户注销等业务。
在当前公募基金迅速发展、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作为一只因长期规模不足导致清盘的产品,中银互联网+股票并不起眼。不过,若从中银基金旗下产品的年内运作情况看,由于规模不足导致清盘的,该基金已非首例。
6月11日,中银移动互联灵活配置混合同样发布公告称,因截至6月10日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约定,已终止基金合同并进入清算程序,停止办理申购、赎回、转换及定期定额投资等业务。同样在今年6月,中银新蓝筹灵活配置混合也因为规模原因宣告进入清算程序。
另外,今年以来,宣布基金合同终止并清算的还有中银聚利半年定开债和中银惠兴多利债券,清盘原因同样为长期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其中,前者于5月17日发布清算报告,后者则在4月30日进入清算程序,目前尚未有新进展披露。也就是说,截至6月24日,中银基金年内已有5只产品先后清盘。
事实上,若包含濒临清盘的产品在内,中银基金旗下目前面临“生存困境”的产品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充。
公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日终,中银中证800ETF已连续3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若截至7月16日日终,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上述情形,该基金将进入清算程序。除该基金外,截至6月24日,中银基金旗下的中银宁享债券、中银慧享中短利率债债券和中银汇享也曾出现过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且原因无一例外,均为规模低于清盘线。
整体来看,中银基金旗下年内清盘或濒临清盘产品累计已达9只。相较之下,2020年同期面临类似情况被动清盘的产品仅有2只,2020年全年也不过4只。
业绩、市场环境成主因
为何中银基金旗下产品年内清盘和可能触发清盘的情况陡增?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中银基金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相关回应。
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旗下产品频现清盘或濒临清盘背后,可能与部分类型公募基金同质化严重、产品竞争力不足,以及净值表现不佳等因素有关。同时,如果相关产品在资产配置上缺乏风险控制,抑或是在赛道股与蓝筹股分化过程中,高位买入热门赛道个股或者陷入部分蓝筹股低估值陷阱局面,进而导致基金净值下降,也可能成为产品投资吸引力下滑,规模持续缩水的原因。另外,当前市场环境已从过去的单边上涨行情转化为震荡调整格局,个股分化加剧也使得基金投资回报能力下降,投资者布局热情不高等。
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也坦言,当前基金清盘或濒临清盘的主要原因大多与规模不足挂钩。从基金公司的角度看,如果是偏机构定制类的产品,当机构资金退出导致规模低于清盘线,外加短期内没有新增的需求,相关产品存续的意义并不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倾向清盘相关产品。“普通产品也是一样,规模实在不容易增长也就没必要强撑了,还会占用基金经理的管理名额。另外,如果产品的长期业绩一般甚至较差,持续营销也很难有增量资金出现,不如让产品直接清盘”,该内部人士感叹道。
正如上述分析人士所说,前述部分清盘产品的长期业绩难言乐观。以中银互联网+股票为例,Wind数据显示,该基金2020年全年的净值增长率约为15.75%,而其所处二级分类标准下,普通股票型基金2020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约为60.27%,两者之间的差距接近45个百分点。若拉长周期,自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时间中,在普通股票型基金86.1%的平均业绩表现下,中银互联网+股票的净值增长率则约为18.43%,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然,也有部分产品小幅跑赢同类平均业绩。具体来看,中银新蓝筹灵活配置混合2020年的净值增长率为60.85%,跑赢同类平均19.54个百分点,2018年至2020年期间也实现70.5%的净值增长,跑赢平均11.45个百分点。
另外,部分产品规模长期难以增长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例如,上述中银中证800ETF年内已先后两次濒临清盘,除6月外,今年4月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且彼时距离清盘仅10个工作日。中银慧享中短利率债债券年内也两度濒临清盘,且每次距离清盘仅剩5个工作日。根据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两只基金的资产净值分别约为0.37亿元和0.05亿元。
权益跛脚规模难增
在2004年7月正式开业的中银基金,如今已成立近17年。作为一家背靠中国银行(601988)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大全球著名金融机构的中外合资银行系公募,毫无疑问,中银基金含着“金汤匙”出生,且发展至今,也是国内公募行业大型机构中的一员。
需要注意的是,经历了前期的稳步发展,中银基金还一度凭借着旗下的主力投资品种——债券型基金“跑步”进入公募非货基规模前三。
Wind数据显示,在A股震荡走弱,权益类基金遭遇重创的2018年,中银基金携1942.55亿元的非货基规模(剔除ETF联接基金市值,下同),在该年度上半年末的行业排名中闯入前三,且距离彼时排在第二位的博时基金,仅相差5.13亿元,对比首位的易方达基金的2361.54亿元,也相差不到420亿元。而从当时不同类型基金规模情况看,中银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规模约为1633.37亿元,占比84.08%,包含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类产品则累计304.41亿元,占比15.67%。
不过,随着近年来监管鼓励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的趋势增强,叠加A股市场接连上扬,结构性行情突出等因素,注重资产配置,获取超额收益的公募基金公司,也在此背景下享受到权益大发展的红利,权益类基金规模迅速增长,非货基规模水涨船高。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以“固收”为禀赋的银行系公募也加快权益发展的步伐,相关类型产品规模受益市场趋势和自身实力大大提升,以数据可统计的15家银行系公募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招商基金旗下非货基规模合计3706.04亿元,同比增长53.83%。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约为51.77%,超过2020年一季度末的32.31%共19.46个百分点。同期,排名紧随其后的中欧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同样增长迅速。
然而,距离“跑步”进入前三尚不足3年,如今中银基金的行业排名却已跌出前十长达半年。同时,中银基金还面临着权益规模发展薄弱,“跛脚走路”的局面。
Wind数据显示,自2016年三季度末首度进入行业前十4年之后,也就是2020年三季度末,中银基金再度跌出前十,且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排名依次下滑,今年一季度末则排在第15名。从其权益类基金规模的最新情况看,一季度末约为681.96亿元,约占非货基规模2793.74亿元的24.41%,相较于2020年同期的9.33%有一定提升,但仍远低于同为银行系公募的其他头部机构。
另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有限的同时,中银基金的债券型基金规模还同比出现小幅下滑,导致非货基规模整体变化并不明显,同比增长5.59%。
未来想要进一步提升权益类规模和非货基规模,中银基金应该怎么做?在业内人士看来,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产品长期业绩是关键。
前述公募内部人士指出,发展权益类基金,需要从长期角度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投研体系,提升长期业绩,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以当前权益规模占比较大的基金公司为例,无论是客户还是规模,大都经过长年的积累留存。而且产品业绩的持续性也要有保障,单一年度或两至三年绩优是不够的,需要长期业绩的积淀。
郭施亮也表示,当前来看,银行系公募发力非货币规模增长,仍需要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优质资产的调研分析与筛选能力。而专业化管理与专业调研分析能力,也是未来银行系公募提升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