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春人民广场方向沿着长春大街一直东走,过了亚泰大街口会看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原声街”,而对面却是“乐亭街”!一般来说,这样的两条街,如果不是分属两个行政区,一般不会叫出两个名字,而原本都属于南关区属地的街为啥分叫两个街名呢?而这两条街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呢?
乐亭街最早叫“老呔儿街”
(资料图)
长春市民政局地名资料显示:原声街,长春大街南,1933年建路,1940年叫无线电台街,1957年叫电台街,1982年更名为原声街延用至今;乐亭街,1909年开设商埠地时形成,当时胡同东侧有小庙街,1957年改为乐亭街。老人们说,当年这里以来自河北乐亭的人居多而得此名,最早被叫“老呔儿街”。
据附近一些老居民说,如今的乐亭街已不是早年的乐亭街,那时的乐亭街属于“老呔儿帮”的“天下”。长春大街一家“轮胎专业店”道口就矗立着“乐亭街”,南起长春大街,北至东四马路,全长约600余米,路面宽约10米。据老人们说,原来的“乐亭街”比现在要长些,后来修长春大街时割掉四五十米,割掉的部分在长春大街南向,现在的原声街。长春大街拐到“乐亭街”走300米左右,便是东三马路,附近有一家“南关区乐亭门诊”,还有东长小学。
“老呔儿”指河北乐亭人
“老呔儿帮”中的“呔”,是旧时东北人对冀东的乐亭、滦县、昌黎商人为首包括丰润、玉田、遵化以及抚宁、临榆、宁河、宝坻、蓟县等去东北经商、办企业群体的戏称。此外,东北人称乐亭、滦县的商人为“老呔儿”,而称冀东其他各县的商人为“花老呔儿”,以示细微的区别。
据说,当时乐亭街两旁都是小灰瓦房,是平房,很少有二层以上的楼。踏访中,一些老长春人说,当年“乐亭街”上的买卖兴隆,世居河北省乐亭县的京东刘家的“合”字号、“发”字号买卖很多,什么益发合、东发合、泰发合,现在东发合茶庄还保留着当年老字号。
当年的老长春,可以说是“老呔儿帮”在东北经商的一个中心城市,正所谓“东北一个省,无商不乐亭”、“东北三个省,十万老呔商”,由此可见河北人在吉林商界的影响力。“京东刘家”是“老呔儿”在长春最主要的一支队伍,在商界颇具影响,历史上有“乐亭帮”之说,很大一部分老长春人口中的“老呔儿”,指的就是河北乐亭人。
推动老长春的经济发展
民俗专家施立学说今天长春市的形成是与“老呔儿”商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因缘的,有勇气、有智慧、有胆识、有远见的乐亭人,以其超人的智谋,不辞劳苦,百折不挠,靠大智大勇创下了东北经商的辉煌业绩。
资料显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颁布《劝办商会谕帖》,令各地组建商会。第二年,吉林省成立吉林商务总会,董事19人中,有9名是河北乐亭人,可见当时“老呔儿帮”在长春商界所占的重要地位。1907年,商务总会成立,第一任会长王获人也是河北乐亭人,他更是“京东刘家”在长春开设的东发合商号的经理。民国初年,长春一地,就有“京东刘家”经营的益发合、益发钱庄、东发合、金发合银号、成发合长柜、文发合长柜、发记银号、涌发合烧锅等8处商号,其中益发合和益发钱庄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老呔儿帮”的核心力量,总揽全局30年的孙秀三被视为“老呔儿帮”的“魁首”。
注入不少新鲜文化元素
其实,乐亭商帮除了对当时的老长春商业影响外,也给老长春注入了不少新鲜的文化元素。乐亭影戏(也叫驴皮影)、乐亭大鼓书(也叫京东大鼓),以及乐亭的缸炉烧饼(现长春饭店有卖)都听起来似曾相识,或多或少从乐亭人闯关东中无形影响了东北人。
“乐亭皮影名小”孙品卿,1911年生于乐亭县西将军坨村,15岁时闯关东来到了长春,后又回到乐亭进皮影班学习3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孙品卿邀同乡陈奎章等四五人赴长春准备发展皮影,在“协和茶社”从艺,一人担任多个角色。长春乐亭人多,当地群众也很喜欢皮影艺术,生意还算兴隆。而据考证,孙品卿当年献艺之地很有可能就在如今原声街、乐亭街一带,因此,原声街的得名也就有了很多的事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