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序】
城市文化,包括了历史、人文、建筑以及经济发展,就像绽放的花朵,年复一年,芬芳浮动香无比,刚柔幽雅花烂漫。盘龙区十二个街道如同十二朵鲜花,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斗转星移,总是这般桃红柳绿,总是这般蒸蒸日上。从1956年建区至今,这十二朵可人的鲜花都充斥着甘甜的味道,显得安然和澎湃。
滇源草龙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滇源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造就了滇源花灯、龙灯、狮灯等璀璨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
草龙的历史渊源滇源,地处盘龙江源头,山川秀丽,人杰地灵。九十九泉合流,蜿蜒入滇池,数千年苍海桑田,聪慧勤劳的滇源各族群众,在这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文明财富,而倍受世人赞誉。历史上,名人骚客,或乞龙求雨,或朔水追源,或踏访名山古刹,或迷恋于风土人情,都在滇源雁过留迹。明朝名士钱南园旅居滇源欣然命笔“东鱼西燕献就千秋宝泉,南仓北马生成万古名山”,为滇源四大景点平添春色。在这片充满田原牧歌情调的和美土地上,人们在劳作之余寄情于山水,寓理想于口头文学,以教化后人,庙会社戏经久不衰,白邑花灯、龙狮灯远近闻名。既为鱼米之乡,又堪称礼义之邦。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滇源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造就了滇源花灯、龙灯、狮灯等璀璨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而滇源龙灯又以地方敬龙、祭龙的习俗和龙的传说紧密相连,使得滇源龙灯在璀璨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中显得更加独具特色。龙灯在滇源何时兴起,现已无从考证,杂记、闲本其说不一,但据先辈们一代又一代传述,及《盘龙江》杂志总第二期刊载滇源历史研究老前辈张春(原白邑乡人大常委会主任)发表的《滇源龙灯、狮灯》一文中记载,滇源的龙灯文化至今已逾200余年,当年的舞龙艺人以竹子、稻草、树皮为原材料,在村内长者的带领下彩扎制作草龙。
草龙制作考究早年间滇源舞龙使用的道具(草龙)都是村内的老艺人自己制作,制作技艺从选材、制作上都很有讲究。根据村内老人口耳相传,制作龙灯必须采用生长在龙潭旁两年以上的金竹来制作,而龙身的构成和装饰又颇有讲究。传统的草龙由一节“龙头”、一节“龙尾”和十节“龙身”组成,共12节,龙身由12股麻绳链接成型,代表一年12个月,各个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身托举每节由24根竹蔑编制而成,且每节为24分,代表24节气。龙杆选材为竹子根部长1.68米的竹筒,一般在每年老历七月份采伐的竹子最好。龙身装饰由竹叶制作,所采用的竹叶需在彩扎前在龙潭水中浸泡24小时(据村内老人讲经这样处理过的竹叶,一是装饰在龙身上龙才会有灵气,才会护佑一水相连之地在24节气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为了保证竹叶的新鲜度)。在重大节庆日,尤其在每年的“三月头龙节”祭龙时开展舞龙活动。舞龙者按龙抢宝、龙腾云、龙盘柱等传统套路舞动草龙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早年间滇源境内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龙灯队、龙灯也是由舞龙艺人自己制作,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科技的进步,草龙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布龙。草龙的制作技艺只能通过村内老艺人的讲述,收集到一些大概的草龙制作技法及制作选材和工艺上的考究。为了让传统龙灯彩扎制作工艺不至失传,滇源文化站协同白邑龙狮队,特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传承人余国忠老师,结合从村里老艺人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到龙狮队传授龙灯彩扎技艺,以期恢复滇源草龙的原型及舞龙盛景。
End
来源:盘龙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