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蒙自市西北勒乡
【资料图】
伴随着西北勒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
传承了几代人
有200多年的历史
日前
该舞蹈上榜
云南省第五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自彝族铓锣舞
经过蒙自市文化馆长期挖掘和发展
逐渐完善为现在的
蹲铓、跪铓、咬铓、滚铓、垛吊等
近三十多个动作套路
彝族铓锣舞在民间自称为“跳铓”,据传是始于一彝族兄弟在分家时,约定以跳铓锣舞的输赢作为财产分配条件,故被民间称为“哥弟铓锣舞”。
在彝族民间
铓锣被视为通神的法器
祭祀仪式上
它是驱邪、纳福圣物
狩猎场上
它是驱赶猎物的工具
生活中
它是娱乐的道具
是彝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国泰民安的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充分反映了彝族人
生产生活及民俗文化
彝族人把“跳铓”
引入祭祀、婚礼、丧葬、节庆等习俗
表演时
伴奏乐手呈弧形
将跳铓人围在中心
雄浑有力、古老悠远的铓锣声
点燃了舞者的激情
向人们演绎着彝家人
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大山精神
由于社会的变迁、受现代艺术冲击
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缺乏保护意识
现在
能够完整呈现彝族铓锣舞的传承人
寥寥无几
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据蒙自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非遗专干李琼英介绍,为开展好彝族铓锣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蒙自市民宗局、蒙自市文化局、蒙自市文化馆和西北勒乡党委政府几家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建立了蒙自彝族铓锣舞传习馆,并举办培训班,积极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进行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组织非遗传承展演、比赛等活动,蒙自彝族铓锣舞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通讯员:杨文娟 张坤 文/图 (蒙自市融媒体中心)责编:吴臻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云南红河发布(hhrb_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