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西翥之美令人心旷神怡。一直以来,对于西翥,我们始终有一种希望,希望能有更多的、比以往记述更为全面系统的、更严谨真实的、更具有可读性和亲和力的文字推荐给大家,让世人来了解这里,认识西翥的灵秀、质朴。因此,特别推出“西翥文脉”栏目,陆续编发介绍西翥街道历史典故、山水人文、生态资源、民族风情、民间故事等传承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系列文章,进一步宣传西翥、介绍西翥、展示西翥。敬请大家关注!
沙朗古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南诏大理国专家学者廖德广考证:沙朗白族祖先是公元713年前的“洱海之滨人”,主体是太和城人。公元738年被南诏国第四世王蒙皮逻阁“兵逐河(音可,即滜)蛮”而第一次徙居于“三浪”诏。公元740年,在蒙皮逻阁的进攻而“三浪”诏大败的情况下,随“浪穹、施浪、邓赕,总谓之浪人,故云三浪诏”退保今剑川、鹤庆等地,“盛称剑浪”,是第二次迁移。公元794年南诏国第六世王“异牟寻归唐”时,第三次被迁移到拓东城(今昆明市)的沙朗。沙浪的本真是“三浪”,“沙朗”地名的本真内涵是“三浪”。因沙浪白族的祖先“河蛮”,主体是大理太和城人,从“三浪诏”退守的“剑浪”(今剑川等)地迁来而得名,“沙浪”是对白族语“三浪”的汉字记音。沙朗地名因贞元十年(794)沙朗白族先民从“三浪”(浪穹诏、施浪诏、邓赕诏)退保而形成“剑浪”的剑川、鹤庆移徙而来世居,故得名。沙朗,是白族语“三浪”的汉字记音。所以沙浪白族祖先是南诏国公元794年从大理迁移到昆明建拓东城后再逐步迁移到沙朗定居的,至今已有1227年的历史。沙朗地名是白族语“三浪(浪穹诏、施浪诏、邓赕诏)”的汉字记音。沙朗白族人从古至今都说白族话,只要有两个白族人在一起就说白族话交流,至今来到沙朗白族乡还能够体验到:穿白族服饰、吃白族菜肴、住白族民居、喝白族三道茶、听白族故事、说白族语言、唱白族民歌、跳白族霸王鞭的沙朗白族风情。沙朗辖区明代至清代中期属沙浪里;清末为沙浪堡、桃园堡、头村堡;1930年至1949年属北新乡;1950年为昆明县第五区的一部分;1953年为昆明县第八区;1956年属西山区;1958年为上游人民公社沙朗、桃园、龙庆管理区;1962年成立沙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西山区沙朗办事处;1988年建立沙朗白族乡;2004年9月1日沙朗白族乡整体划归五华区;2009年8月3日撤沙朗白族乡改为沙朗街道办事处;2011年5月28日沙朗和厂口两个街道办事处撤并成立五华区西翥街道办事处。沙朗是昆明市白族的主要集聚区,白族人口近万人,也是目前滇池区域最大的白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大村、东村、陡坡、龙庆。沙朗是昆明最佳短线乡村旅游胜地,沙朗古镇是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陡坡白族村是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东村大村是云南省旅游特色村。沙朗民族实验学校是白族文化传承基地。沙朗白族坝子气候温和,自然风光秀丽,白族风情多姿多彩,被誉为昆明城边上的“金花之乡” “小大理”,昆明市和五华区的“后花园”。是一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水宝地。关于沙朗的文字记载自明清开始见诸于史籍: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成刊印的云南省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云南地方志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就记载了3位沙朗名人:“张景云,字天祥,昆明县沙浪里人,有文学,由教官仕至孟爱路经历,授登仕郎。”“张通,字仲宣,昆明县沙浪里人。通经术,能文章。洪武任云南府教授。” “洪诚,字克敬,沙浪里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中试归家后,不摆文人架子,依然下田做活,和普通农民一样。黔国公重其才能,授任湖北孝感知县,复调遂宁,在任上颇有作为,宣德年间(1426–1435),任四川顺庆知府。”公元1638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徐霞客经普吉进入沙朗境内,游览了陡坡、天生桥、考察了沙朗洞,在沙朗大村住了一个晚上,然后经头村、二村、三村进入富民。《徐霞客游记》中“沙朗”“陡坡”“头村”“二村”这几个地名,现在仍然在使用。清代《续修昆明县志》中有李应登两篇文章《沙朗洞记》《夕阳洞记》。《沙朗洞记》:“沙朗,距城三十里,四面山围玉屏,林壑幽邃, ……”民国时期著名作家鹿桥写的《未央歌》借沙朗和昆明的风光民俗来做背景,写西南联大大学生活。开头部分写了西南联大校址的由来:是沙朗的一位风水先生指点的地方用来办学校。鹿桥先生还多处写到了沙朗的人和事:“……然后他们便又谈了一时沙朗地方人情,尤其是天生桥,温泉诸胜,云老很称赞了一番。……看见了去普吉,沙朗的石板正道……” 民国时期,“云南王” 龙云与沙朗很有缘分,曾经多次到沙朗,为沙朗的坝子修通了首条公路;首次开发了沙朗温泉;西翥桃园大村人李桐为龙云做侍从副官(替身)十余年;西翥的桃园狮子班曾应邀到龙云的“灵源别墅”表演狮子舞。沙朗白族文化保护传承
白族语言
2021年9月9日,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在沙朗文创园进行云南省白族语言文化调查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昆明沙朗白族语言文化传习馆同时挂牌成立。
白族民居
白族饮食
沙朗火烧猪:大理吃生皮, 沙朗吃肝生,吃的都是火烧猪肉。
沙朗白族火烧猪源于白族的吃生皮(生肉),《南诏野史·皮逻阁》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祭祖后“享胙生食”,“胙”是祭祀的肉,即是分享祭祖用的生肉。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距今有1200多年。白族人吃生肉应该是从1200多年以前开始,火烧猪源于吃生皮(生肉)。证明了火烧猪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白族扎染
白族刺绣
白族三道茶
白族霸王鞭
白族民歌
来源 | 西翥新发布
编辑 | 赵琦梦
编审 | 孙啸武 余音瑶
终审 | 洪瑞滨 姜媛
转载请联系我们或注明出处!
昆明五华发布(KMwuhua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