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易门县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位于易门县东南部的浦贝彝族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申报成功的5项非遗项目中就有浦贝陶器、易门豆豉制作技艺两项省级非遗项目。然而,近年来,受打工潮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很多非遗项目找不到传承人,传承主体老龄化、后继乏人,非遗传承较艰难。加之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大批非遗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得不到很好保存,甚至因传承人逝去而濒于消亡。
如何让非遗瑰宝避免“人亡艺绝”?易门县政协经过深入调研后建议,通过加强数字化建设放大非遗价值。
【资料图】
今年6月,易门县政协调研发现,通过数字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可以将非遗以多媒体数字形式“活态”保存和保护起来。加强数字化建设,对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非遗数字化虽然对非遗传承保护意义重大,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易门县政协调研组强调,非遗数字化并不是简单地采集汇总数据,而是要对保留的文字、图片、音频进行深度分析和开发,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非遗数字化建设需要由专门的工作机构、专业人员负责。
易门县政协委员、浦贝乡党委副书记赵娴说,长期以来,非遗的价值放大不足、开发利用力度不够。要想真正把非遗的历史文化价值放大,必须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把非遗广泛介绍出去。
对此,易门县政协调研组提出,要通过融合自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以图文形式将浦贝制陶、龙泉石雕木雕、铜厂皮影戏等复杂的技艺通俗化,以动画形式将苗族刺绣、豆豉制作技艺、酿酒制作技艺等流程趣味化、可视化。
易门县政协调研组建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易门县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和管理运用,建立数据共享分析机制,完善各领域相关数据的采集来源和分类标准,兼顾非遗产权效益,将非遗数字化成果展示给大众,促进非遗推广传承。建立非遗数字化网络平台,加强非遗保护从业人员数字化能力培训,规范数字化档案管理。注重扶植和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化技术、热爱非遗、精通技艺、擅长经营的人才,培育创新非遗新业态,提升“非遗”数字化保护水平。
作者:本报记者 张莹莹 通讯员 招长宏
审稿:张莹莹
二审: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