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引战增资”后的第一年,中国华融未能如愿交出满意的中期“答卷”: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亏损为188.66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1.58亿元。在8月30日中国华融召开的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华融总裁梁强坦言,上半年中期业绩未及预期,但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将夯实公司下一步风险资产处置的财务基础。
在经历了2020年的千亿亏损后,中国华融开启了加速剥离非主业资产的“瘦身”之路,同时通过“引战增资”引入了中信集团等多家战略投资者。中信集团入驻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中国华融将如何与其协同?聚焦不良资产主业后,中国华融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半年亏损超188亿元
在前期发布预亏公告后,8月29日,中国华融正式披露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收入总额147.42亿元,同比减少55.8%;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亏损为188.66亿元,去年同期则为盈利1.58亿元。
对于上半年亏损的原因,中国华融表示,受上半年资本市场持续波动的影响,该公司持有的部分权益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本期对上市和非上市的股权和基金确认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为-77.94亿元,同比减少82.49亿元。同时,受宏观经济承压及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相关客户履约能力下降,资产质量下迁,本期确认信用减值损失169亿元,同比增加118.48亿元。信用风险增加叠加资产规模压降的影响,本期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为108.69亿元,同比减少43.99亿元。
除上述因素外,在8月30日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华融副总裁朱文辉对亏损原因进一步解释道,牌照类子公司转让给母公司带来客观收益和资本补充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税负。同时,华融信托转让由于上半年相关的治理程序还未完成,尚未计入上半年的报表当中,将在全年利润中体现。
从分部业务的情况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华融不良资产经营分部、金融服务分部及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的持续经营活动收入总额分别为139.67亿元、32.17亿元和-10.63亿元,同比分别减少48.4%、19.9%、122%;持续经营活动税前利润分别为-154.05亿元、6.75亿元和-90.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7.1%、-30.9%、115.6%。
“上半年中期业绩未及预期,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亏损为188.66亿元。”梁强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言,“但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将夯实公司下一步风险资产处置的财务基础。”
“上半年中国华融业绩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亏损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市场原因。”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认为,随着上半年充分计提以及后续转让股权收益的计入,预计下半年中国华融的业绩会较上半年有所改善,但全年来看则不会有明显的回升。
在中国华融披露中期业绩的同日,另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又称AMC)中国信达也披露了业绩。受宏观经济下行及疫情影响,中国信达盈利能力也有所下滑,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收入总额412.58亿元,同比下降0.3%;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利润45.08亿元,同比下降32.6%。
资产“瘦身”降至万亿内
作为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在历经了数年的高速扩张后,随着2018年中国华融原董事长赖小民案发,中国华融昔日光辉历史背后所隐藏的风险也日益浮出水面。此后,中国华融2020年报推迟公布、停牌数月,最终交出了2020年亏损千亿的业绩成绩。
2021年,中国华融开启了加速剥离非主业资产的“瘦身”之路。为回归不良资产主业,中国华融先后发布公告拟转让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信托、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融达期货、华融晋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8家金融牌照子公司的股权。
对于股权转让进展及效益,中国华融副总裁徐勇力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公司、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已经完成了股权转让工作,华融信托已经在8月和意向买受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上述这5家子公司的股权交易对价合计是304.8亿元。
根据中国华融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该公司资产总额为9783.15亿元,较去年末的15684.22亿元减少37.62%。“通过转让金融牌照子公司,中国华融合并的资产减少了5000多亿元,已经完成监管要求的资产规模降至万亿元以内的目标。”徐勇力说道。
除已转让的5家金融牌照子公司外,中国华融还有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融达期货、华融晋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尚未完成转让。对于后续转让计划,梁强透露,金融服务分部目前主要剩华融租赁尚未完成转让,后续将按计划加快推进剩余金融牌照子公司转让,同时深化非金融子公司清理整合。
在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看来,剥离非主业资产、聚焦主业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国资委近年来强调央企要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同时对于处在行业机遇期的中国华融来说,转让非主业为主业提供额外流动性支持也是利好。
如何挣脱“泥淖”
在加速剥离非主业资产“瘦身”的同时,为及时补充资本,中国华融2021年通过“引战增资”引入了中信集团等多家战略投资者。而在2022年3月财政部又通过向中信集团转让持有的部分中国华融股权,使后者跃升为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
中信集团入驻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中国华融如何与其协同?中国华融董事长刘正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华融依托主要股东支持,特别是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打造不良资产主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强风险处置协同、业务发展协同、管理与人才协同。例如,加入中信集团战略客户团队,在依法合规的原则下,深入共享客户和中信集团内各单位的渠道;利用中信集团金融牌照比较齐全的优势,共同探索银行+信托+投行+资产管理等多种合作模式等。
“与中信集团协同是中国华融下一步化险脱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中国华融将与中信集团内各单位合作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刘正均补充道。
在发布中期业绩的同时,8月29日,中国华融也公布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的战略目标以及聚焦不良资产主业,发挥“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危机机构救助”四大业务功能。
“中国华融在中信集团大股东等支持下在积极推进主业转型升级。”梁强透露,过去中国华融不良资产主要来源于银行一级批发市场的不良资产包,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也在主动适应求变。在“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到了把握收购处置、破产重整、国企改革、房企纾困、上市公司纾困、违约债收购、S基金收购、中小金融机构救助、受托处置、咨询与财务顾问等业务机遇,这些都是万亿级以上的大市场。
此外,梁强还表示,在产品功能上,中国华融正在由单一产品、单一手段逐步探索向组合手段、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业务及盈利模式上,中国华融也探索由自身负债驱动型、自身资产负债表扩张型的模式,价差加利差型的盈利模式,逐步向资产管理型、受托代理型、收费加分成方式转变。
廖鹤凯认为,随着过去几年的盘整以及关键战投及财务投资者的引入,中国华融未来发展路径逐步清晰。作为头部AMC公司,中国华融有强大的逆周期调节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回归正轨,预计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会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