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区斗南街道江尾社区毗邻滇池东岸,整个社区位于滇池一、二、三级保护区域内。社区建村400余年,世代在滇池沿岸以种植水稻、蔬菜和打渔为生,是呈贡著名的“鱼米蔬菜之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年来,为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母亲湖滇池,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做好滇池沿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动退出原有的蔬菜花卉种植,开展大田清洁作物种植,恢复传统农耕文化,发展农旅产业。同时,严格遵守“十年禁渔”规定,让滇池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功能。现在的江尾社区,一幅水清、花香、生态美的农旅融合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年来,江尾的农田从“白”变绿
十年前,后面的这片田全是白茫茫一片的蔬菜花卉大棚,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闷人的热气,很是不舒服。现在放眼望去,满目皆绿,蔚蓝的天空,翠绿的稻田,蛙鸣鸟戏以及滇池边不时吹来的微风,感觉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江尾。
说到社区十年来最大的变化,还要从去年11月说起,根据省市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滇池沿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社区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对滇池临湖一侧长期以来种植蔬菜花卉的1200亩土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清除了“大水大肥”作物,开展了清洁作物种植,没想到第一波种下去的新品种油菜花,在今年三月盛花期一下子让江尾社区成为了滇池沿岸新晋网红打卡点,紧接着的新品种马铃薯种植、水稻插秧、稻鱼共生以及刚结束的荷花节。不仅吸引了社区的老人坐着轮椅也来田间地头回味一番,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江尾社区挖土豆、赏荷花、抓稻鱼、拍鸟、观日落……感受滇池边传统农耕文化带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据介绍,这几天人最多的时候,社区一个下午来了6辆载满游客的旅游大巴。这样的花潮人海对社区来说算是头一次。现在社区成立了集体公司,大伙儿都希望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共同守护好江尾现在的好生态,让大伙儿都能吃上绿水青山‘生态饭’。
十年来,江尾的入滇河道水质从浊变清
“记得1965年的时候,十四五岁的我晚上跟着大人去滇池打渔,一网撒下去,怎么也要打不少于五吨鱼,那场面叫一个壮观、刺激!那时候的滇池,真的是‘水美鱼肥’!”从小在滇池边长大,曾经家住滇池一级保护区的江尾社区房子湾村民石勇有滋有味地向记者回忆道。可是随着围海造田和后来的滇池水体严重污染,这样的景象就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十年来社区最大的变化,石勇最大的感受便是江尾的入滇河道水质从浊变清,滇池“十年禁渔”成效初显,为了不让滇池水体再受任何污染,自己的家也从滇池一级保护区搬到了新建的安置房小区。
石勇每天清晨沿着东大河的柳道从小区走到社区上班,看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心情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十分舒畅;闲暇时和老伙伴们坐在滇池边吹着微风、看着时不时在湖面跳动的鱼,回味着过去打渔的美好时光,品味着碧水蓝天间的生态变化,对于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他来说,这样的日子,安逸、舒服、值了!
十年来,江尾的集体经济收入分红从无到有
“去年,我们拿到了社区的第一次分红,虽然仅仅200元,但是对我们来说,破天荒的200元分红,不仅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更让我们看到了社区充满希望的未来。”社区居民张贵坚定地说道。
张贵以前以打渔为生,滇池“十年禁渔”后,他尝试过外出租地、打工,后来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大田作物种植,会点农机作业的他便来到了社区集体公司的机械组工作。张贵感慨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现在,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还是给自己的社区做贡献,感觉比在外面奔波好多了、踏实多了,整个人干劲儿十足。现在就希望社区能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守住这片绿,护好这湖水,壮大经济,让更多和他一样的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张贵说,农闲时,站在田间地头,看着眼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勃勃生机和希望的田野,他坚信,这片大家用汗水辛勤耕耘守护的绿水青山未来定能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
社区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真的是比以前有了大大提升,下一步,江尾社区将继续加强绿色、环保、生态的科学发展理念,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入心、入脑、入行动,守住绿水青山,筑牢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