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龙头光启技术(002625.SZ)的一次高达68亿元的神奇定增,市场质疑从未中断过。
始于2015年,光启技术筹划定增、易主,这一重大事项于2017年2月初完成。公司成功募资68.94亿元,这些资金计划投向两个项目,项目总投资72亿元,计划在3年内建设完成。
然而,到今年3月,5年已经过去了,募投项目几番调整,累计仅投入7.7亿元。曾经预计的超16亿元效益至今未见分文。
2017年以来,光启技术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然而,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净利润的增长,主要靠吃巨额资金利息及理财收益。近几年,公司进行现金管理的资金高达40亿元。
与之相对的是,在研发费用方面,光启技术连续四年原地踏步。
此外,2020年以来,随着股价攀升高位后,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股东大举减持套现。据长江商报记者粗略估算,大股东已经累计套现接近16亿元。
监管追问为何又将10亿募资补流
光启技术的定增募投事项,再度引起了监管关注。
今年7月14日晚间,光启技术发布公告,调整部分募投项目、变更募资用途并将部分募资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这一次,公司拟将10亿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
7月15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光启技术结合公司货币资金、营运资金需求、资产负债及现金流量等情况,详细说明使用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合理性。同时,结合募投项目变更、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说明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请要求保荐机构核查后发表明确意见。
针对光启技术的募投项目及募资使用情况,监管部门曾多次追问。今年6月,针对光启技术披露的2021年度报告,监管部门发出的问询函提及,尚未使用募资金额为51.74亿元,是否存在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的情形,是否存在关联方占用资金行为。
光启技术的募资始于2015年3月。当时,公司名为龙生股份,抛出一个大手笔,拟定增募资72亿元,投向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简称产业化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简称研发中心项目),计划分别使用募资57.60亿元、14.40亿元。根据定增预案,产业化项目建设期为三年,达产期3年,达产后年新增营业收入约为58.96亿元,年新增利润总额约16.62亿元。
借助这次定增,龙生股份的产业从主营汽车零配件转型至超材料领域,公司更名为光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西藏映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西藏映邦)取代俞龙生、郑玉英夫妇成为控股股东,刘若鹏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彼时,公司披露称,刘若鹏博士控制的下属企业或单位在超材料学科基础理论和超材料智能结构产业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成果。为了帮助公司尽快建立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的产业化能力,刘若鹏博士控制的有关企业拟将其拥有的与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相关的专利及专有技术通过独家许可的方式无偿授予公司全资子公司新栋梁科技使用。
2017年1月,定增顺利完成,成功募资68.94亿元(定增预案有所调整,募资金额下调)。其中,刘若鹏实际控制的西藏映邦、光启空间合计出资41.50亿元参与认购。
然而,接下来,募投项目并未按照计划实施。2018年3月,光启技术调整募投项目,产业化项目实施主体变更为保定光启超材料,募资计划投入金额部分调减至49.96亿元,调减资金转投拟新建的“产业化运营中心网络建设项目”(简称“运营中心项目”)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简称“信息化项目”)。2019年4月,募投项目又调整,终止产业化项目,新增顺德产业基地项目(简称“709基地”)、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简称“沈阳项目”),并将其中10亿元募资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本次调整,未做用途变更的募资21.63亿元。当年10月,公司还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主体变更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光启超材料。
到了今年4月,光启技术又公告,将研发中心项目、运营中心项目、信息化项目等均延期至2023年12月。截至今年3月,曾经的72亿元募投项目,累计投资仅为7.72亿元。
净利增长靠利息及理财
从2015年筹划至今已过7年,募投项目达产还没影子,预计新增58.96亿元营业收入、16.62亿元利润总额更是泡影。这,是否影响了光启技术经营业绩?
单纯从经营业绩数据看,2017年正式易主以来,光启技术的表现还算稳定。
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80亿元、0.81亿元,同比变动-9.95%、22.62%。2018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64亿元、4.81亿元、6.37亿元、8.59亿元,持续增长。对应的净利润为0.71亿元、1.15亿元、1.63亿元、2.71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2.77%、63.02%、41.90%、66.25%。除了2018年的净利润同比有所下滑外,其余年度均为增长。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56.91%。公司预计,上半年,其实现净利润1.6亿元至2亿元,同比增长73.61%—117.01%。
从上述经营业绩数据看,光启技术的经营业绩整体上表现为高速增长,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持续增长的净利润中,巨额资金利息及理财收益的贡献功不可没。
2016年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0.32亿元,由于定增募资完成,2017年度,账面货币资金达到63.96亿元,还有6.15亿元未到期的理财产品。
从2017年,巨额资金及频频投资理财,这给光启技术带来了可观收益。
2017年至2021年,光启技术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10亿元、1.16亿元、1.12亿元、1.09亿元、1.61亿元,对应的理财产品收益为1250万元、1246万元、588万元、1850万元、1458万元,两项合计分别约为1.28亿元、1.28亿元、1.18亿元、1.28亿元、1.76亿元。同期,公司利润总额分别为1.11亿元、0.93亿元、1.28亿元、1.88亿元、3.33亿元。
对比数据发现,2017年、2018年,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合计超过净利润,意味着主营业务不赚钱。2019年的利润总额中92.19%来自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2020年、2021年,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也贡献了超过50%的利润总额。
今年一季度,公司利润总额为0.54亿元,利息收入0.43亿元,利息收入占利润总额的79.63%。
综上,近几年,光启技术的净利润增长基本上靠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剔除这部分,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欠佳。
2020年、2021年,公司曾公告拟使用不超过40亿元的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2021年,公司多采取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单位智能存款、通知存款等形式进行现金管理。
今年,光启技术仍然计划使用不超过4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7月15日晚间,公司公告,当日,出资4500万元购买东莞银行深圳南山支行单位大额存单。
在市场看来,光启技术投资理财上瘾。在前次已经使用10亿元募资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今年7月14日,公司再次宣布,拟使用10亿元募资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此举招来市场质疑及监管关注。
因为,光启技术不差钱,每年使用闲置资金近40亿元进行现金管理。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高达53.29亿元。
研发费近四年原地踏步
大量闲置资金躺在账面上吃利息、闲置资金被用于投资理财,然而,在研发投入方面,光启技术有些吝啬。
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光启技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78亿元、0.95亿元、0.90亿元、1.21亿元,2020年、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4.10%、14.03%。
近几年,公司频频将部分研发投入基本化。上述同期,剔除资本化后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78亿元、0.62亿元、0.71亿元、0.65亿元。数据显示,研发费用止步不前,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光启技术还有一个备受市场关注的现象,是股东大举减持套现。
k线图显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光启技术的股价基本上在11元下方徘徊。2020年7月开始,股价开启飙涨模式,从7.20元/股左右猛涨至33.40元/股,区间涨幅达3.64倍。而这,仅用了一个月。
股价大涨后,股东竞相减持。其中,2021年一季度,前十大股东中前七大股东减持,而第九、十大股东是新进入的。
大股东西藏映邦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光启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光启空间)也在积极减持。
公告显示,2021年1月18日至2月8日,光启空间通过二级市场减持1524.59万股股份,减持均价约25.40元/股,套现约3.86亿元。同期,西藏映邦减持约630万股股份,减持均价为25.10元/股,套现约1.58亿元。
这是大股东的第一轮减持。第二轮减持发生在2021年12月29日至今年3月28日,西藏映邦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2154.58万股股份,套现3.88亿元。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000万股股份,套现约3.85亿元。
针对本次减持,光启技术披露称,控股股东西藏映邦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引入了外部投资者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关联公司,减持所得全部用于归还西藏映邦及其关联公司的短期借款。西藏映邦及其一致行动人光启空间自2017年2月10日以来,累计减持比例为4.77%。
减持动作还没有停。今年6月5日晚间,光启技术披露,西藏映邦及其一致行动人光启空间拟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减持数量不超过2154.5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
根据wind数据,6月、21日,西藏映邦分别减持300万股、202.47万股,合计套现约0.72亿元。
6月29日,光启技术又有一笔大宗交易,减持数量为1250万股,成交价为15.75元/股,套现约1.97亿元。
综合西藏映邦前几次大宗交易均在中信证券深圳分公司营业部实施,本次1250万股的大宗交易减持,最大可能性仍然是西藏映邦在减持。至此,本次减持计划尚未完成。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西藏映邦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累计已经套现约15.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