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明史·王元翰传》称:“元翰居谏垣四年,力持清议。摩主阙,拄贵近,世服其敢言。然锐意搏击,毛举鹰鸷,举朝咸畏其口。”
王元翰,字伯举,明朝云南宁州(今属华宁县)人,身为国家言谏监察官。性情耿直的王元翰敢于揭发腐败官僚,不惧人言世故、不顾身家性命,敢于为民请命。
(资料图)
明朝内阁大学士沈一贯,是王元翰会试时的考官,按科举制度,王元翰应尊其为“房师”。有人为了拉拢王元翰,私下对他说:“相公(沈一贯)很器重您,您今后何以报答相君呢?”王元翰严肃回答说:“知己之恩,同于再生,学生何敢忘怀!然而,人臣之间无私交。如果相公开诚布公地为国为民,学生自当好好效力;不然,只因为私人关系而忘记国家的恩德,岂不辜负了相公对学生的期望?”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王元翰先后任吏部和工部给事中。当时“浙党”“阉党”“齐党”“楚党”“东林党”等官僚集团“党争”很激烈,万历皇帝耽居深宫,不见朝臣,不理政事。王元翰上疏指出这是造成国家政治“纪法分义、颓荡凌乱”的根本原因。他呼吁皇帝“立即视朝”,与大臣们商议急事,同时让监察官“随朝见面”,直陈天下利弊是非。针对“房师”沈一贯上疏辞官攻击别人,王元翰上疏指斥沈一贯为自己开脱罪责,混淆视听,制造纠纷,早该离职。王元翰还上疏反对劳民伤财的“三大殿工程”;反对宦官专权,贪扣矿税;反对贪官恶吏盘剥商人等。
王元翰的正直敢言激怒了“浙党”和“阉党”派官吏。他们暗中密谋,捏造罪名,上疏弹劾王元翰贪污厂库银,收受他人贿赂多达八九十万两,河南辉县的“田地半入其手”。面对诬陷,王元翰“抗疏辩骂”,声称:“仆若乘势括财,言清行浊,则头可断而心不服。”万历皇帝只是“置之弗问”。
无奈之下,王元翰请掌管京城地区治安的官吏聚集在正阳门下,然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收拾好,装成行李,总共“十余抬”,命家人和仆役全部抬到正阳门下,接受当街查验。大家眼前,除了书籍、笔墨,不过都是些非常普通的什物家具。这时,王元翰对着皇宫方向叩头恸哭:“微臣我遭此诬陷,一时有口难辩。自觉无颜玷污清班,不能再留在监察官中,为陛下激浊扬清了!”说完,他便率领家人,迈步走出了都门。
诬陷他的人以“擅离职守”为由,先后将王元翰降为刑部简较、湖广按察知事等小官。王元翰并不就范,从此走上了云游天下、流浪漂泊之路。当时,不少正直的官员无论知与不知者,纷纷上疏为他辩护。天启元年(1621年)和崇祯元年(1628年),王元翰曾两次被人提出平反,推荐入朝,但终因“阉党”遗孽从中梗阻,未能重新起用。
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王元翰在南京重病不起。临终之时,他拉着朋友的手说:“我病中虽有千魔,心中却无一事!”他死后,“殓衾不备,买棺无资”,全仗朋友出钱经办丧事。
作者单位:华宁县纪委监委
审稿: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