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受外界利率影响,只要把钱放在里面,会给我们许下承诺。”“明晚停售!对抗利率下行产品,看到即缘分。”7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来,借助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这一现状,保险代理人们又开始推销起了储蓄型保险。其实,包括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在内的能够锁定长期收益的储蓄型保险火了早已不是新鲜事。
不过,树大招风这一俗语在储蓄险身上应验了。近来,有消费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代理人朋友圈看到储蓄型保险与银行存款的利率对比后,对二者产生了混淆。那么,储蓄险是“真香”还是开了美颜?和银行存款又有什么区别?
利率下行、险企力推“催热”储蓄险
“活久见利率倒挂”“颠覆对存款利率的认知”……一系列有关银行存款利率的“标签”反映出了当前利率下行的大背景。
7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家银行存款利率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持平,比如3年整存整取和5年整存整取的挂牌利率均为2.75%。而近段时间,一些银行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一度引起行业热议。利率“倒挂”指的是储蓄时间更长的5年期存款,利率要比3年期的更低。
在银行利率下行大背景下,能够锁定长期收益的储蓄型保险近年来开始变得尤为火爆。包括增额终身寿、年金险在内的储蓄型保险借势“走红”,令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
储蓄型保险缘何走俏市场?除了经济转型,利率下行这一因素外,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还表示,保险公司的产品侧重路线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更“宠爱”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他表示,人身险业务在经历了近30年的重疾险的快速发展后,近年的重疾险销售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人身险公司需要新的人身险产品来带动行业发展。近十年前引入的增额终身寿险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带动人身险业务发展的主力产品。
“此外,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例,其‘高收益性’使得其适合在银行等渠道销售,且银行等代理机构和个人营销人员也因此获得‘不菲’的收益,因此,保险营销人员极力推销增额终身寿险。”杨泽云补充表示。
有数据表明,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占据着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显示,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具有的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优势,使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终身寿险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不等于银行存款!消费者应理性购买储蓄险
“保额复利越高,收益越高。”“来不及了,别犹豫,晚买就后悔……又有两款要停售了。”除了此前铺天盖地的“炒停式”营销外,代理人们在纷纷推销自家的各类年金或者增额寿险时,还会刻意强调部分产品终身锁定3.5%利率,并“祭出”银行存款利率截图或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的新闻。
不过,有消费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通过上述朋友圈宣传“话术”来看,很容易对储蓄型保险与银行存款产生混淆,以为买了保险就等于去银行存了款。也有消费者买了储蓄险后,发现并没有想得那么美好。
实则储蓄型保险和银行存款二者的属性大有不同。“一些储蓄型保险产品在投保前几年,如果要退保,可能本金有较大损失。而我国的银行存款不仅本金有保证,而且利率也是有保证的。”杨泽云表示,增额终身寿险虽然有较强的储蓄属性,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款保险产品。
监管正频频针对正确认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做出“科普”,银保监会4月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不同保险产品对于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侧重不同,兼具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的产品具有保单利益不确定等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产品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
正因为储蓄型保险和银行存款千差万别,所以代理人以及险企片面对比银行存款利率略显不妥。杨泽云认为,虽然大多数增额终身寿险都宣称“可以随时领取”,但无论是部分领取还是全部领取,本质上是变更保险合同,一是可能要受到一些限制,可能要收取费用。因此,杨泽云认为,增额终身寿险还不能简单与银行存款利率相比较。
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储蓄型保险时要注意什么?“增额终身寿险等寿险产品都是长期性甚至是终身产品,投保决策应该是在理性思考后做出的理性决策,而不是受到‘炒作式营销’等饥饿营销下的决策。”杨泽云表示,消费者要明确知晓购买的是储蓄型保险,与储蓄或银行存款不同,要能清楚明白保险单中的保险条款,特别是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以及保险金的领取条件、手续等。
此外,有的代理人宣称保额复利越高收益越高,其实宣传可能说的只是保额,实际收益率可不一定。随用随取是有前提条件的,减保也不是随用随取。既然是投保保险,遵循先保障再投资的思路不能变。杨泽云表示,消费者购买储蓄型保险,一定是在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重大疾病保险、医疗健康保险等保障型保险之后,仍有长期闲余资金,才考虑购买储蓄型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