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江80公里的河谷东岸有着国内唯一与非洲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十分相似的生态景观奇迹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群落特征和植物区系被称为河谷型萨王纳植被
元江干热河谷地貌 李苏榕 摄
“萨王纳”是对非洲热带稀树草原的称呼,因此,这里素有“中国的萨王纳”之称。绵延的草被层之上,稀疏散生的旱生矮乔木在阳光下肆意生长。这便是元江干热河谷地带特有的生态奇观:越是干热土薄多石的地方,植物越是长得妖艳多姿,大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了许多世界少有、中国唯一的奇妙植物。
云南火焰兰 李苏榕 摄萨王纳植物的温床跨越两个大洲,在偏远的河谷地带出现了与上万公里之隔的非洲相似的植被景观,其中蕴藏的奇妙关联,要从一股风说起。元江是云南六大水系中唯一发源于云南境内的国际河流。千万年来,流水的侵蚀、岁月的雕琢,造就了元江两岸高山突兀、峡谷深邃的地形地貌。高大山脉作为屏障,阻挡了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河谷底部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风,俗称“焚风”。“焚风”效应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元江河谷成为中国最热、最干的河谷。每年,这片土地约有800毫米左右的集中降雨,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750毫米。这种炎热少雨、干湿分明的特殊气候,成为萨王纳植物群落生根发芽的温床。越往保护区深处走,目之所及越是独特奇妙的植物,为“中国的萨王纳”提供了大量佐证。峭壁边缘、土薄多石的地方,霸王鞭扭动着身姿竞相生长,甚至开出花朵,这种非洲特有的植物,在阳光的炙烤下更显妖娆;呈伞状圆锥花序的虾子花,在河谷中最为常见。世界上虾子花属只有两个种,一个广泛分布在非洲的稀树草原,另一个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经印度一直到云南的干热河谷呈跳跃式分布。除此之外,元江稀树灌丛中的典型植物牛角瓜、金合欢、三叶漆,以及以霸王鞭、野生芦荟为优势种的肉质多刺灌丛,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很常见。“元江河谷的萨王纳植被不仅仅是在群落外貌上与非洲大草原十分相似,很多物种更是一脉同源。”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春早介绍,能在干热河谷立足,富有弹性的丛生禾草必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里的旱生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不仅可以快速蔓延,还能够深入到地下2米汲取水分。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的旱季,丛生禾草会干枯并进入休眠状态,当雨季来临,它们又会在极短时间内重新返青。为了尽可能减少水分蒸发,萨王纳植被中的乔灌木往往不会长得太高,叶片也大多狭小而坚硬,甚至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生态研究理想场所在保护区内行走,如若不是植物专家提醒,经常会与珍稀品种擦肩而过。山坡上,几株低矮灌木叶片椭圆而多毛。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国内唯一的希陶木。在2014年的一次植被调查中,经过科研人员采样、研究和分析,最终确认这是一个从未被描述过的大戟科植物新属。为了纪念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这种只生长在元江干热河谷海拔350米到550米山坡上的植物新种,被命名为希陶木。作为热带雨林与荒漠中间过渡带的植被,植物生命的奇迹在这里缔造、演化,使元江萨王纳植被群落犹如一座基因库。据了解,包括希陶木在内,元江的狭域特有植物还有很多。2004年,特异大戟科植物新种瘤果三宝木也在元江干热河谷首次被发现。2016年,科研人员又发现了一种在野外已经灭绝了50年的珍稀濒危物种——云南火焰兰。这种爬行附生在大树上的特殊兰花仅在元江干热河谷和越南有少量分布,国内数量不足30株。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中,元江稀树灌木草丛的物种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种类,成为世界萨王纳植被中独一无二的特殊类型,讲述着生灵万物和谐共融的生动故事。截至目前,元江干热河谷已发现元江狭域特有植物13种,云南省植物分布新记录10种。植物学相关专家介绍,掌握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及其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推动干热河谷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元江干热河谷,恰恰凭借着物种丰富、保存完好的天然优势,成为国际性生态研究的理想场所。孑遗植物的庇护所元江稀树灌木草丛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和时光的沉淀而造就的顶级耐旱植物群落,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守护这一份难能可贵的馈赠,保护好这独一无二的生态类型,1989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升格成立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的干热河谷自然保护区。整个保护区由元江东岸和章巴望乡台两个片区组成,总面积22378.9公顷。由于高原大江的深度切割,保护区相对高差达2230米,从海拔350米的河谷到海拔2580米的阿波列山主峰,巨大的落差,形成了气候和植物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分布在河谷沿岸的萨王纳植被,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保护区内依次出现干热河谷灌丛、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多种生物气候带的典型植被类型。”张春早说,这里是205科、955属、2379种野生维管束植物自由生长的庇护所,其中包含桫椤、云南苏铁、心叶蚬木、十齿花、金荞麦、千果榄仁、元江苏铁、水青树等12种孑遗植物。撰文/摄影:浦美玲 李苏榕来源:云南日报、云南发布编辑:韩娅娇审核:徐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