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热点 >

贵州茅台一天内2人被查 以酒谋私“茅台乱象”如何整治

中国新闻网 | 2020-07-08 10:00:47

7月7日,与贵州茅台酒有关的“反腐风暴”迎来“续集”。贵州省纪委监委当天通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家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茅台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明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

二人履历与贵州茅台密不可分。公开资料显示,张家齐自2011年3月起担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今年2月方被免去该职。履历显示,他曾与已落马的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袁仁国有多年工作交集。李明灿则于1994年进入茅台酒厂,从供销公司业务员一步步成长为高管。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他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酱香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贵州赖茅酒业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中共反腐学者认为,张家齐和李明灿被查,是近年来围绕茅台所刮“反腐风暴”的一部分。作为酒中奢侈品,茅台属于稀缺资源,但长期以来各方对茅台公司的监管力度却不够,加上企业运作不够透明,给权力寻租带来机会,茅台酒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种隐蔽安全的行贿品。

“中共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并日益向国企延伸。在这一背景下观察,茅台涉事高管被抓是迟早的事,下一步我们可能会看到国企腐败治理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蒋来用对中新社记者说。

观察可知,茅台“反腐风暴”一直保持“内外协同发力”节奏。在茅台集团内部,当地纪委监委以袁仁国案为突破口深挖,查处了茅台集团原总经理刘自力、副总经理高守洪,销售公司原总经理马玉鹏、电商公司原董事长聂永等一批“以酒谋私”的高管,案情相继浮出水面。

其中,袁仁国被曝利用手中权力违规批专卖店、批“后门酒”搞政治攀附,通过利益输送找“后台”、寻“靠山”,同时靠“批酒”谋取巨额私利。一大批经销商、供应商千方百计和袁仁国拉关系、搭人脉,大搞利益输送。

“相较利用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谋私,名酒在腐败环境中有更特殊的意义。”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分析,从案情看,名酒不仅意味着腐败资源本身,更可以成为催生其他一系列后续腐败行为的中介。考虑到腐败环境一日不清,一些人对酒的需求将继续存在,斩断“以酒谋私”利益链的难度不容低估。

“正人先正己。先深挖茅台公司,彻底整肃企业内部利益链条,避免该公司继续有人‘靠酒吃酒’,着力消除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这是围绕茅台推进‘反腐风暴’的第一层逻辑。”庄德水说。

另一方面,茅台“反腐风暴”的“辐射”范围远不止茅台本身。在党政机关,因领导干部搞特权而衍生出的“以酒谋私”问题一直是近年反腐重点领域。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被曝在家中堆放4000多瓶茅台酒,事发后在卫生间倾倒茅台酒销赃。甘肃省委原书记、曾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的王三运,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等也都有靠酒吃酒、以酒谋利问题。

“这些落马官员背后,大都有极力拉拢腐蚀领导干部的‘围猎者’和积日累久的关系网,酒则成为腐败链条中的一环。他们相继被查表明,斩断‘以酒谋私’利益链,党政机关是重中之重,且从实践看已经取得较好效果,下一步有必要加大力度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拓展。”蒋来用说。

此次茅台两位前高管被查,正值公司股价和市值双双走高之际。7月7日,贵州茅台盘中一度冲至1744.82元/股,市值突破2.1万亿元人民币。如何在保护企业合法利益的同时,肃清“酒中腐败因子”?专家认为亦应从多方面协同发力。

比如,要加强企业治理,让公开和透明成为“必需”。

“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是重中之重。贵州茅台作为上市公司,应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增加透明度,接受外界监督。这些措施也是对企业高管的保护,否则还将有其他高管前腐后继。”蒋来用指出,政府也应从监管角度入手,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包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公开条件。

再如,必须以刚性的监管制度铲除“以酒谋私”土壤。

袁仁国被查后,当地重拳出手整治“茅台乱象”,出台了一批制度,旨在彻底取消批条零售,斩断利用茅台酒搞利益输送、以权谋私的链条,消除权力寻租空间。

庄德水认为,制度的出台有利于抓早抓小,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但更重要的是,好的制度不能仅仅“挂在墙上”或“发布在网上”,而必须得到刚性有效执行,树立执行的权威性,让“酒的腐败”不再有新的“续集”。(完)

  • 标签:贵州茅台,被查,乱象

媒体焦点